保育阶段的健康管理是猪场生产的重中之重,其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猪场的经济效益。保育阶段(通常指断奶至10周龄)是生猪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最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时期。仔猪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主动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再加上断奶应激、环境变化和饲养管理转变等多重因素,使得保育猪极易发生各种疾病。
秋冬季由于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通风减少,病原微生物更易存活和传播,保育猪面临的健康挑战更加严峻。据调查,冬季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可达15%-40%,死亡率较高,给猪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将系统阐述保育猪常见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防控措施,从营养、治疗、环境、管理、保健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特别聚焦秋冬季节的防控要点,为规模猪场提供实用的防控措施。
一、保育猪生理特点与挑战
保育猪通常指断奶至10周龄的仔猪,这一阶段是猪场防控疾病最困难的时期。刚刚离开母源抗体的保护,仔猪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抵抗力处于最低阶段。同时,断奶带来的营养、环境和心理应激进一步降低了仔猪的免疫力。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固体饲料的消化能力弱,肠道菌群不稳定,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更严峻的是,秋冬季节的环境条件使得保育猪雪上加霜。为了保温而密闭猪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氨气浓度、粉尘刺激增加,为病原微生物传播创造了条件。一天24小时内,成年猪可以承受的温差在10℃以内,小猪在5℃以内,产房仔猪在3℃以内,这是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最大因素。
二、保育猪主要疾病类型及流行特点
(一)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引起的疾病总称,发病率达20%~90%,死亡率15%~85%,秋冬季节尤为高发。
1,主要病原体包括:
(1)病毒性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
(2)细菌性病原: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
2,环境因素:温差过大、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饲养密度大
3,发病特点:该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的猪病死率越高。多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并且寒冷的冬季多发。
4,临床症状:保育猪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呼吸频率加快,甚至张口喘气,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
(二)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是影响保育猪生产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腹泻、消瘦、生长迟缓。
1,主要类型:
(1)细菌性肠炎:主要由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引起,临床表现为粪便稀软、含有黏液并伴有恶臭
(2)病毒性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所致,其特征性症状为水样腹泻
2,发病规律:大肠杆菌黄白痢可根据仔猪的生长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1)12天以内的仔猪:主要通过母体垂直传播
(2)12天至断奶前:产房的水平传播是主要原因
(3)断奶后:断奶后腹泻多为断奶应激的并发症
(三)其他疾病
1,猪圆环病毒病:断奶仔猪渐进性消瘦、咳喘、精神差,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中大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等症状(PDNS)和顽固性拉稀;育肥猪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PRDC),表现为咳嗽、苍白和消瘦。
2,猪蓝耳病:病猪发烧,消瘦、两耳发绀、咳嗽、腹式呼吸明显。剖检特征以"大红肺",多脏器出血性病变,母猪可发生流产,公猪精液质量下降等。
三、环境管理:疾病防控的基础
环境控制是当前防控猪群呼吸道疾病中的重点!在治疗呼吸道时,一定要考虑到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一)温度精准控制
保育猪刚刚断离母乳喂养,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健全,必须实施:
精准的温度控制
1~2周龄仔猪:维持28~30℃的恒温环境
3~4周龄:逐步降至25~27℃
建议采用智能温控系统配合地暖设备,确保温度波动不超过±0.5℃
1,断奶初期温度控制:断奶后第一周温度保持在27-30℃,之后每周降低2℃,直到24℃
2,秋冬季节特别注意事项:
(1)入冬前,检修门窗、测试锅炉及水暖系统、暖风炉及正压暖风系统、电热板、保温箱、保温灯、电力线路、温控自动开关、发电机等防寒保暖设施设备。
(2)开放式猪舍可以覆盖双层塑膜,封堵窗户及多余的通风口,在门口挂棉帘、草帘,防止冷风进入。
(二)湿度与通风管理
环境湿度控制在65%~75%,通过自动喷雾系统和机械通风的组合调控
避免高湿度(>80%)导致病原微生物滋生
防止低湿度(<60%)引发呼吸道疾病
1,通风管理要点:
(1)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要重视通风,保持猪舍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
(2)采用窗户进行通风时,两边的窗户不可同时打开,避免形成对流,风速过大,晚上要关闭窗户。
(3)通风应优先选择在每天正午高温时段,其次选择在喂料时间段。
2,秋冬通风保温平衡
(1)保育猪舍内温度最重要,应保持在22-25℃;
(2)育肥猪空气质量最重要,粉尘对呼吸道的刺激很严重。
(3)可采用屋中屋方式:使用彩条布把小猪躺卧的地方进行覆盖,同时在彩条布下方适宜的高度加装保温灯,保证小环境温度。
(三)清洁与消毒管理
执行"一日三清"制度(早中晚各清扫1次)
每周使用0.5%的过氧乙酸和2%的戊二醛交替消毒2次
重点对地面、墙壁、栏杆等病原易积聚区域进行立体式消毒
确保细菌总数控制在300CFU/cm²以下
1,秋冬季消毒注意事项:
(1)温度低时,可通过延长消毒时间、增加消毒浓度和频率、使用低温消毒剂等措施保证消毒效果。
(2)消毒前应做好清洁工作,清除污物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2,日常消毒工作:
(1)加强猪舍的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养殖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
(2)可选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戊二醛等高效、广谱的消毒剂,每周消毒2-3次。
(3)消毒时要注意对猪舍的各个角落、墙壁、地面以及饲养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确保消毒彻底。
四、营养调控:增强抗病能力的核心(一)饲料营养策略
1,饲料选择:
(1)选用粗蛋白含量18%~20%的保育专用饲料
(2)确保饲料氨基酸平衡,强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
(3)能更好满足保育阶段的营养需求
2,秋冬季营养调整:
(1)在饲料配方中增加能量饲料,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氨基酸、复合酶制剂等物质。
(2)冬季可在夜间增加一次喂料,提供清洁饮水,有条件的应提供清洁温水。
3,饲料过渡管理:
(1)仔猪刚转入保育舍时应先维持原饲料3-5天,然后慢慢过渡到保育料。
(2)断奶后不宜突然更换饲料,要限制饲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饲料,增加日粮中纤维素含量。
(二)饲喂管理
采取定时定量的饲喂制度,5~6次/天等间隔投喂,既能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又能避免因暴食导致的消化功能障碍。
1,喂养要点:
(1)做到少食多餐,保证仔猪吃后不再叫,而食槽中无饲料即可。
(2)注意哺乳仔猪的饲养,让仔猪吃好初乳,断奶前要提早补料,逐渐增加饲料的饲喂量。
(三)防霉变管理
秋季下雨较多,饲料非常容易发霉,新鲜玉米放置一会,就已经有霉菌毒素产生。霉变超过5%的要注意防控,长期受到霉菌毒素的侵害对猪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的危害都是致命的。
1,防控措施:
(1)定期检查饲料储存情况,将饲料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
(2)对于有霉变迹象的饲料要及时处理,不得饲喂给猪只
(3)使用有效的脱霉剂产品
(4)净化饲料中的霉菌及霉菌毒素,降低养殖场的发病几率
五、疾病防控具体措施
(一)呼吸道疾病防控
1,免疫预防:科学免疫接种是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疫病防控的核心措施。
2,推荐免疫程序:
(1)支原体肺炎:仔猪7日龄、21日龄免疫喘气病灭活疫苗
(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可使用敏感药物如氟苯尼考等进行预防
(3)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严重的猪场可使用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
(4)小猪出生当天用伪狂犬疫苗滴鼻
(5)小猪出生第7天和15天各免疫一次支原体疫苗
(6)在21天至满月期间做猪瘟苗,小猪加倍
(6)55-60日龄进行猪瘟疫苗加强免疫
(7)60-65日龄进行口蹄疫疫苗注射
3,药物治疗方案:
(1)支原体肺炎推荐使用泰妙菌素8~10 mg/kg或阿奇霉素15 mg/kg进行规范治疗,连续给药7~10d
(2)传染性胸膜肺炎:立即肌注头孢噻呋钠5mg/kg或恩诺沙星2.5mg/kg进行急救,待急性症状控制后,再通过饲料添加氟苯尼考20 mg/kg进行5d的巩固治疗
(3)混合感染:每吨饲料添加氟苯尼考500g + 酒石酸泰万菌素1kg + 麻杏石甘散3kg,连用7-10天
(二)消化道疾病防控
(1)病毒性腹泻:可选择高质量的疫苗,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重点做好母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提升母猪群的母源抗体水平
(2)细菌性腹泻:应选择针对性强的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宜轮换用药,以免产生耐药性菌株
2,治疗方案:
(1)细菌性肠炎:采用诺氟沙星10~15mg/kg或硫酸庆大霉素5mg/kg等抗生素进行治疗,通过精确计量、均匀拌料的方式连续投喂3~5d
(2)病毒性腹泻:优先采取口服补液盐疗法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同时配合干扰素10万IU/kg或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等免疫调节剂进行辅助治疗
(3)大肠杆菌黄白痢: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复方阿莫西林和头孢类药物混入饲料中有效;对病情严重的仔猪,可采用注射疗法,盐酸头孢噻呋尤其是第四代头孢类药物效果显著
3,饲养管理措施:
(1)饮水管理:秋冬季节最好给猪喂温水,不但能促进育肥猪采食量,还能大大降低腹泻率。要保证饮水清洁,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
(2)在转群、天气突变等应激时期,可在饲料中添加保健药物,如茵陈蒿散+磺胺间甲可溶性粉,连用5-7天
(三)寄生虫病防控
秋季天气潮湿,是寄生虫活跃、危害严重的时期。做好猪群的防虫驱虫工作,保证猪舍干燥是提高猪场秋季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1,驱虫方案:
(1)母猪在分娩前14~21天进行一次驱虫
(2)母猪在配种前14天用1次,公猪春秋各用一次
(3)仔猪在断奶后进入保育舍第7天驱虫1次,直到出栏
2,推荐方案:10%阿苯达唑+0.2%伊维菌素,拌料每吨料添加500g-1kg
六、管理策略与生物安全
1,分群管理原则
坚持"体重相近、性别相同、体质相似"的原则,将每栏饲养量控制在15~20头,个体体重差异不超过10%,确保每头猪0.3~0.5m²的活动空间,减少打斗行为发生率。
2,日常监测体系
建立精细化日常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采食检测:记录每栏日采食量,建立采食曲线图,当单日采食量下降超过15%时触发预警
(2)饮水检测:监测水线流量,异常饮水行为持续2h需重点检查
(3)行为检测:采用"五看"评估法,包括看眼神、看呼吸、看姿势、看活动、看排泄,建立行为评分表
3,日常观察要点:
(1)精神状态观察:正常的猪只应该是活泼好动、对周围环境有好奇心的。如果发现猪只精神萎靡、嗜睡、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等情况,可能是猪只身体出现了问题
(2)食欲观察:正常的猪只应该有良好的食欲,按时采食。如果发现猪只食欲减退或废绝,可能是由于疾病、环境不适等原因导致的
(3)粪便观察:正常的猪只粪便应该是成形的,颜色根据饲料成分有所不同。如果发现猪只粪便出现稀便、水样便、血便等异常情况,可能是消化系统出现了问题
(4)发现体温异常(>39.5℃)、持续性咳嗽(>3次/min)或水样腹泻等临床症状时,立即启动响应机制。
4,生物安全措施
(1)人员管理:加强人员管控,人员在入场3天前不去农贸市场、屠宰厂(场)、无害化处理厂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等高风险场所,入场前要严格经过淋浴、更衣等程序。限制无关人员进出,严格执行猪场人员进出更衣换鞋、清洗及淋浴等卫生制度。
(2)车辆管理:外来车辆原则上不得进场,应在猪场外一定距离的位置完成作业;确需进入的,需彻底清洗、消毒、烘干,并对车辆所经道路进行彻底消毒。场内车辆应彻底清洗和消毒。
(3)物资管控:严格进场物资管控,分类采用熏蒸、消毒剂浸泡、烘干等方法进行消毒。
(4)疫病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如采集血液、粪便、组织等样本进行检测,了解猪群的免疫状态和是否存在潜在疫病风险。一旦发现疫情,要迅速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七、秋冬季节特别防控措施
(一)温度调整
1,温差管理策略
秋季昼夜温差大,超过了猪只承受的温差范围:一天24小时内,成年猪可以承受的温差在10℃以内,小猪在5℃以内,产房仔猪在3℃以内,这是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最大因素。
2,防控措施:
(1)关注未来十五天气温变化,寒潮来临提前一天或者降温的时候,在饲料里面加点药预防
(2)合理安排产房人员夜间值班,防止初生仔猪冻死
(3)检查保温设施,防止短路、跳闸、火灾等安全问题
(4)日温差应控制在2-3℃以内
(二)通风与保温平衡
秋冬季节存在通风和保温的矛盾。太冷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所以强调保温。但保温后,通风量就必然减少,会导致猪舍通风不良。
1,解决方案:
(1)保育猪:温度最重要,舍内温度在22-25℃
(2)育肥猪:空气质量最重要,粉尘对呼吸道的刺激很严重
(3)采用屋中屋方式:使用彩条布把小猪躺卧的地方进行覆盖,同时在彩条布下方适宜的高度加装保温灯,保证小环境温度
(三)母猪健康管理
秋冬季节要重视母猪的"保养"。经过一个夏天的高温,母猪因为热应激导致体况和抵抗力普遍下降,因此仔猪腹泻,断奶重小,保育阶段不好养,母猪难辞其咎。
1,改善措施:
(1)使用哺乳期专用预混料加强母猪营养
(2)保障母猪奶水好,断奶不掉膘,小猪健康活力好
(3)做好产后护理,每日饲喂3-4次,湿拌料或加水饲喂,最大限度让母猪多采食
(4)秋季驱虫:给种猪群彻底驱虫一次,净化猪场的寄生虫,降低营养消耗,提高饲料转化率
八、案例
1,环境控制
对猪舍进行了全面的保暖和通风改造,安装了保温灯、地暖等设备,并加强了猪舍的密封性。同时,合理调整了通风时间,选择在每天正午高温时段和喂料时间段进行通风,确保猪舍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饲养管理
优化了饲料配方,增加了能量饲料的供应量,并在饲料中添加了复合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提高了猪只的抗病能力。同时,加强了饮水管理,提供了清洁温水,确保猪只充足的饮水摄入。此外,合理控制了饲养密度,避免猪只过于拥挤,减少了应激反应。
3,疫病防控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了全面的免疫接种。同时,加强了猪舍的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有效杀灭了病原微生物。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了潜在的疫病风险。
4,日常观察
安排专人负责观察猪只的精神状态、食欲、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发现猪只出现体温异常、持续性咳嗽、水样腹泻等临床症状,立即启动响应机制,进行隔离、治疗等处理,有效防止了疫情的扩散。
5,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综合防控方案,冬季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从 35% 降至 12% 以下,死亡率从8% 降至 2%,平均出栏时间提前 11 天。
九、关于保育阶段疾病防控的建议
保育猪的健康管理是猪场生产的重中之重,其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猪场的经济效益。针对保育猪常见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核心防控理念:坚守"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改善饲养环境、供给优质饲料和充足饮水、注意通风与保温的协调、控制环境湿度、饲养密度、加强栏舍消毒等基础工作,提升猪群整体健康水平。
2,关键成功因素:
(1)环境控制:保持适宜稳定的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差应激
(2)营养保障:提供优质易消化的饲料,防止霉变,合理添加营养素
(3)免疫完善:制定科学免疫程序,选择高效疫苗,确保免疫效果
(4)管理精细:实施全进全出,合理分群,减少各种应激
(5)监测及时:建立健康监测体系,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3,秋冬季特别提示:秋冬季节病原微生物更易存活,保育猪面临更大的健康挑战。需要特别加强防寒保暖、通风换气、饲料能量调整、母猪健康管理和疫情监测等工作,确保猪群安全度过寒冷季节。
通过实施以上综合防控措施,规模猪场可以有效降低保育猪疾病发生率,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养猪无捷径,唯有细心与科学并重。把握每个环节,才能在寒冬中赢得丰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