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支原体病原革兰氏阴性,无细胞壁,姬姆氏或瑞特氏染色呈多形性,有球状、环状、杆状、点状和两极状。能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对青霉素、磺胺类药不敏感,对壮观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和泰乐菌素敏感。
乳猪的感染大都由接触患有本病之母猪所致。被感染的乳猪在断乳时再转播其他猪只。密集饲养可促进其传播。本病的潜伏期较长,因此有更多的猪群在不被发觉之下受感染,致使本病常存在猪群中。本病的感染率高,死亡率低,但能造成生长障碍及降低换肉率。猪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3种主要病原体之一(另两种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在猪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检出率约为19%。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呼吸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中,病猪和带菌猪是其主要传染源。
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病源菌只感染猪;感染初期猪肺炎支原体存在于气管和支气管表面,并损害黏膜-纤毛屏障,使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增生(免疫反应明显参与病变发展致使肺脏发生实变);感染猪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应答主要发生于疾病的后期(感染后15~20周),由此可见这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流行病学播报编辑猪气喘病仅发生于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其中以哺乳猪和保育猪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次是妊娠后期的母猪和哺乳母猪,育肥猪发病较少。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原体存在于病猪及带菌猪的呼吸道及其分泌物中,在猪体内存在的时间很长,病猪在症状消失之后半年至一年多仍可排菌。猪场发生本病主要是从外面购入隐性感染猪所致,哺乳仔猪常从患病母猪感染。呼吸道是本病的传染途径。病原体随病猪咳嗽、气喘和喷嚏的分泌物排到体外,形成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猪。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多见。在新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症状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多为急性经过;在老疫区常呈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致死率低。气候骤变、寒冷阴湿、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继发感染等原因,可使病情加重,致死率增高。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兴起,猪气喘病呈现新的流行特点,
现介绍如下:
1、仔猪发病率增高,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以往不同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育肥猪隐性感染较少。仔猪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在25-45日龄仔猪断奶时期,由于分群、变换饲料和改变饲养环境等产生的应激反应,导致仔猪抗病力下降,容易发生该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其他时期都高。猪气喘病病原在一些猪场分布广泛,成年猪大多呈隐性感染。
2、发病季节明显,混合感染居多。冬春季节由于气温较低,许多养殖场为了保证猪舍温度,而忽视了通风换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最容易诱发该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最容易发生。如有的猪场防疫消毒不严格,导致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多种病原长期存在,猪群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引起混合感染,造成多种疾病同时发生,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
本病冬春寒冷季节多见,四季均可发生。猪舍通风不良、猪群拥挤、气候突变,阴湿寒冷、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可促进本病发生,加重病情,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更重。常见的继发性病原体有巴氏杆菌、肺炎球菌等。猪场首次发生本病常呈暴发性流行,多急性经过,症状重,病死率高。在老疫区猪场多为慢性或隐性经过,症状不明显,病死率低。
临床诊断本病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可供诊断上的参考。当一大群猪阵性干咳,喘气,生长阻滞或延缓却很低的死亡率等即可怀疑是本病。
解剖病变为肺的病灶与正常肺组织之间分界清楚,两侧对称而病变区大都限於尖叶、心叶、中间叶及隔叶前下部。有胰样坚实的感觉。一般抗菌剂如磺胺,青霉素,链霉素及红霉素等皆无治疗作用。新一代喹诺酮类是对本病最优的治疗药。猪场必须自行繁殖种猪群,严格预防此病猪场必须自行繁殖种猪群,严格预防此病病原体侵入。本病发病无品种、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全年均可以发生,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饲料质量差,猪舍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是其主要诱因。单独感染时死亡率不高,可猪群一旦传入后,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则很难彻底清除。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易继发巴氏杆菌、肺炎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沙门氏杆菌及各种化脓性细菌、猪鼻支原体及粒状衣原体等等,从而引起病势加剧和死亡率升高。猪肺炎支原体的自然病例仅见于猪,其他动物感染等不表现症状。
一般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急性感染的潜伏期10-14天,较少见。在我国养殖大环境下主要分为慢性和隐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期28天甚至更长时间。隐性感染临床不表现症状,在实际生产中因多种病原感染存在,很难确定潜伏期的时长。
不同年龄的猪对该病原都有易感性,哺乳猪和断奶猪比成年猪的易感性、发病率、死亡率都要高,虽然仔猪易感和易发病,但常见的是6周龄后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成年猪发病较少,症状轻微,本土猪发病率高,症状明显,外来品种也易感,但相对发病症状较轻。
02 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过程:
感染初期,猪肺炎支原体野毒初始感染靶位点是猪呼吸系统纤毛的顶端,然后增殖、破坏使呼吸系统纤毛萎缩断裂,临床很难再生,让黏膜层暴露在空气中。
感染中期,空气中的病原使黏膜层发生类似过敏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咳嗽。
感染后期,因纤毛层被破坏,黏膜层分泌的粘液(携带大量的附着病原)不能排出体外造成部分气管和支气管阻塞,进而导致部分肺脏病变坏死,引起肺脏代偿性呼吸,临床表现为喘气。
03 猪肺炎支原体的传播途径:
主要为空气和接触传播,病猪与健康猪接触时,前者通过咳嗽和喘气使病原体随呼吸道分泌物大量的以飞沫形式排出体外,健康猪通过吸入含病原体的飞沫而感染。实验表明,以病猪肺脏组织的悬浮液或野毒支原体培养物通过呼吸道的方法,包括喷雾、滴鼻、和气管注射接种健康猪,均能引起典型病变,而其他途径则很少致病。
猪肺炎支原体的影响及危害:
1.破坏猪呼吸系统防御机制
猪肺炎支原体野毒通过对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纤毛以及呼吸道表层柱状粘膜上皮细胞的不可逆损害,弱化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净化功能,甚至缺失,使存在空气中的各种病原直达肺部,从而使肺脏成为细菌、病毒库,形成多种病原感染发病的隐患。
2、免疫抑制作用
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对机体的两大免疫系统有影响,包括来源于先天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以及获得性免疫系统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抑制淋巴系统的免疫应答,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机体造成免疫抑制,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加其他病原感染发病率。
3、严重的经济影响
根据不同猪场感染压力不同,影响饲料转化率5%-13.8%,造成猪生长缓慢出栏延迟15-20天。
4、影响非洲猪瘟的防控
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增加了多种病原(85%的病原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进入猪体的机会,猪只一般不会立即发病,但在此期间诸多病原会不断消耗猪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资源,而保证猪非特异性免疫资源的健全和提高,对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具有重要作用。
05 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
1、药物防控:
针对猪支原体肺炎,很多人建议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用药时须在感染的潜伏期,目标时间不易确定,同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绝大部分针对支原体抗菌活性高的抗生素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抑菌剂,而不是杀菌剂。咳、喘症状的临时消失,并不等同病理症状的消退及病原学上的痊愈,这也是通过抗生素防治猪支原体肺炎时,病情易出现反复的主要原因。
2、疫苗免疫:
疫苗使用意义存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弱毒活苗(胸腔注射/喷鼻免疫)的使用可以防止野毒感染。
根据感染机理,弱毒活疫苗能够通过早期优势占位,提前将野毒首要感染的靶位点(呼吸道上皮纤毛)完全占位,使野毒失去感染健康猪的机会,且野毒感染和弱毒活苗免疫占位两者很难交替或逆转,弱毒活疫苗免疫保护后,效果持久且稳定。
第二方面,可以控制猪肺炎支原体野毒的感染率。
在一个猪群体中只有部分被猪肺炎支原体野毒感染时,全群弱毒活疫苗的免疫仍对猪群整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可以尽可能的保护未感染猪只,防止野毒继续传播。同时受母源抗体及其生物学特性影响,仔猪出生后9日龄以内(本土猪5日龄)很难被野毒感染。所以,越早免疫效果越好,建议胸腔免疫时在3-7日龄,喷鼻免疫时在0-7日龄。
猪支原体肺炎的有效防控不单表现在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日增重、缩短出栏时间上,在猪场疫病防控中,它作为“门户病”,影响着猪场总体疫病防控的难度系数,同时在非洲猪瘟、饲料无抗、季节变换、生物安全等因素影响要求下,猪支原体肺炎通过弱毒活疫苗的免疫防控具有高度战略意义。
防治1.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杜绝外来发病猪只的引入。如需引入,一定要严把隔离检疫关(观察期至少为两个月),同时做好相应的消毒管理。
2.保证猪群各阶段的合理营养,避免饲料霉败变质:结合季节变换做好小环境的控制,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多种化学消毒剂定期交替消毒。
3.疫苗免疫:疫苗一定要注入胸腔内,肌肉注射无效;注意注射疫苗前15天及注射疫苗后两个月内不饲喂或注射土霉素、卡那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4.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可以改变表面抗原而造成免疫逃逸,导致免疫力减弱,因此猪场需配合药物防治,一个疗程一般3~5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