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奶水分泌不足易导致哺乳期仔猪营养缺乏,临床表现为增重缓慢、易感染疾病、死淘率超标,成为断奶体重偏低、断奶正品率不达标的关键原因。因此,提升母猪采食量以改善奶水质量,是解决产房仔猪问题的核心路径。
如何实现产后7天日均采食量8kg的目标?以下四大优化策略可供参考:
一、优化围产期保健方案
传统母猪围产期保健多为产前7天至产后7天,共14天的饲料加药。其目标包括:降低母猪体内蓝耳病毒载量、减少垂直传播;预防和治疗产后MMA;阻断母猪向仔猪的环境传菌;并通过乳汁传递药物以防控仔猪感染。
优化后的方案为:产前10天开始投药,至分娩当天停药,共10天。
调整后的优势如下:
★与产后炎症防控互不干扰
常规7天产后加药常不足以完全控制感染,母猪仍需接受规范的子宫炎防控治疗。若保健与治疗药物重叠使用,易引发不良反应。分阶段用药可避免药物冲突,减少浪费。
★减轻肝肾负担
产后母猪生理机能处于脆弱期,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加重肝肾负担,阻碍毒素排出,延缓机体自我修复与食欲恢复。
★保护肠道菌群平衡
口服抗生素在抑制病原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衡、pH值改变、消化酶活性下降,进而影响营养吸收,并降低采食欲望。
★避免影响饲料适口性
抗生素可能通过味觉或嗅觉影响饲料适口性,尤其在产后食欲恢复阶段,进一步抑制母猪采食意愿。
二、产前修蹄与合理补钙
★产前修蹄的必要性
蹄甲异常会加大关节压力,引发韧带劳损,长期可致关节僵硬甚至功能丧失。妊娠后期母猪体重增加约25–28kg,进一步加重肢蹄负担。定期修蹄可预留恢复时间,有效预防产前产后瘫痪。
★产后补钙的重要性
妊娠后期胎儿发育及产后泌乳会消耗大量钙质。若乳钙不足,母猪将动用骨骼钙,导致骨质疏松、关节疼痛、不愿站立采食,加剧肢蹄问题。轻微蹄病母猪在断奶后发生瘫痪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对瘦弱或有关节炎迹象的母猪,产前产后补充葡萄糖酸钙十分必要。
三、产前产后科学过渡饲料
产前饲料需保证适量纤维以防便秘,而产后过高营养则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当前“上产床即换哺乳料”的模式难以兼顾这两方面需求。
建议采用过渡料:从上产床至产后5天,将妊娠料与哺乳料按1:1混合使用。分娩当天饲喂2.5kg,之后每日递增0.8kg,逐步实现分顿自由采食。产后第6天起可完全转换为哺乳料。
四、产后3天起强化肠道功能
产后快速提升采食量是对母猪消化系统的考验。若采食量增长过快而消化道未能适应,易引发“伤食”,导致之后2–3天采食量处于低位,延误采食高峰到来,并拉低整个哺乳期的总采食量。
产后前3天是恢复期,胃肠负担较轻。为应对后续采食激增,应从产后第3天起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与有机酸制剂,以稳定菌群、维护肠道完整性,提升消化吸收效率,确保每日0.8kg的增量能被充分消化、吸收与利用。
五、小结
通过系统优化母猪采食管理方案,可有效缓解产前换料应激与钙缺乏问题,预防产后肢蹄病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及伤食现象,从而显著提升哺乳期采食水平。本方案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值得广大猪场收藏并付诸实践。
文章来源:PST应用研究院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