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仔猪发抖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一、核心原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1. 生理性因素:多为环境或应激导致,无传染性。

- 低温应激:产房温度低于28℃(新生仔猪适宜温度32-35℃),仔猪受凉后肌肉震颤。

- 低血糖:仔猪出生后6小时内未吃到初乳,血糖过低引发发抖,常伴虚弱、卧地不起。

- 应激反应:仔猪出生时受挤压、环境突变(如噪音、强光),导致暂时性神经兴奋发抖。

2. 病理性因素:多由病原感染引起,需警惕传播风险。

- 伪狂犬病:仔猪出生1-3天发病,除发抖外,还伴呕吐、腹泻、神经症状(如转圈、倒地抽搐),死亡率极高。

- 猪瘟:新生仔猪感染后,发抖伴随体温升高(40.5℃以上)、皮肤发绀、腹泻带血,无特效药。

- 先天性震颤综合征(俗称“跳跳病”):由病毒或遗传导致,仔猪出生后全身肌肉节律性发抖,站立时明显,吃奶困难。

二、针对性处理措施

1. 生理性发抖:快速缓解症状,补充能量

- 升温保暖:立即将仔猪转移至保温箱,用加热灯或电热板维持温度32-35℃,垫柔软干草,避免冷风直吹。

- 补充血糖:若为低血糖,用注射器(去掉针头)灌服20%葡萄糖水,每次5-10ml,每2小时1次,直至仔猪能自主吃奶。

- 减少应激:保持产房安静,避免频繁翻动仔猪,让母猪与仔猪尽快建立哺乳关系,确保初乳摄入。

2. 病理性发抖:精准判断,控制传播

- 伪狂犬病/猪瘟:立即隔离病猪,对猪舍彻底消毒(用2%氢氧化钠溶液);健康仔猪紧急接种对应疫苗(伪狂犬基因缺失苗、猪瘟疫苗),病猪无治疗价值时需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 先天性震颤综合征:将病猪单独饲养,人工辅助吃奶(避免被母猪压伤),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B族(促进神经恢复),多数仔猪可在1-2周内自行恢复,严重者淘汰。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