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猪、料、环、物、检

保育阶段是猪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关口。保育猪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相对较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建立并严格执行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对保障猪群健康、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介绍保育舍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点,重点围绕“人、猪、料、环、物、检”六大关键环节展开。
一、人员管理
人员是保育舍生物安全中最活跃、也是最难控制的潜在风险因素。必须建立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
1,入场流程规范化:所有人员(包括员工和访客)进入养殖区前必须淋浴、更衣、换鞋,并进行手部和鞋底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应设置雾化消毒通道。严禁携带生鲜畜禽产品入场。
2,串舍限制与分区管理:不同生产单元(如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的饲养员严禁串舍,避免交叉感染。场内应明确划分“净区”与“污区”,人员从净区向污区流动后,如需返回净区,必须再次执行完整的消毒程序。
3,访客管理: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确需进入的访客,必须严格遵守猪场的生物安全程序,进行沐浴、更换场区提供的工作服和靴子,并由专人陪同、沿指定路线活动。所有访客信息必须登记备案,以便追溯。
4,人员培训与健康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和操作技能,使其充分理解并自觉遵守各项规定。
二、猪群管理
猪群本身的健康状态和流动管理是保育舍生物安全的基础。
1,全进全出:这是保育舍管理的黄金法则。同一栋舍内的猪必须同时进入、同时转出。每批猪转出后,栏舍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洗、消毒、干燥,并空栏至少7-14天,才能转入新的猪群。此举能有效切断不同批次间的病原传播链。
2,引种与隔离:外购仔猪风险极高。必须从信誉良好、健康水平高的种猪场引种,并要求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血清检测报告。新引进猪需在隔离舍(距离生产区至少400米)进行不少于21天的隔离观察,期间进行多次病原检测,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
3,日常健康监测:饲养员需每日巡查,观察猪精神、采食、排便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隔离并上报。对病死猪需进行剖检时,需在指定地点、由兽医指导下进行,并做好事后彻底消毒。
4,免疫与保健:根据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母源抗体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定期监测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对隔离期猪及应激状态下猪群,可通过饮水或饲料补充电解质多维等,提高抗病力。
三、饮水与饲料管理
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病原传播的重要途径。
1,饲料安全:
(1)采购与储存:批量采购质量可靠的饲料,储存于干燥、通风、防鼠防鸟的仓库中,防止霉变。对散装原料(如米糠、麦麸),也要经过检测后符合标准才可入库使用。
(2)运输与投喂:饲料运输车应严格消毒,尽量避免进入生产区核心区域,采用场外打料的方式输送。确保料线、料槽清洁,无霉变和积料。
2,饮水安全:
(1)水源选择:优先使用深井水或自来水,避免使用易受污染的地表水。
(2)水质消毒: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可在水中添加漂白粉(使含氯量达2-3mg/L)或有效的消毒剂,杀灭水源中的病原微生物。
(3)水线清洗: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管线,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和病原滋生。
四、环境管理
环境控制是减少病原载量、营造舒适生长环境的关键。
1,栏舍清洗消毒程序(空舍期间):严格执行“清扫-冲洗-消毒-干燥”流程。先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去除所有有机物,再使用广谱有效的消毒剂(如2%火碱、戊二醛、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等)进行喷洒或熏蒸消毒,最后充分干燥空栏。
2,日常带猪消毒:在饲养期间,应定期进行带猪消毒,选择刺激性小、效果确切的消毒剂,每周2-3次,有效降低舍内病原浓度。
3,通风与温湿度控制:良好的通风能有效降低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和病原微生物数量。同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保育舍通常要求60%-65%湿度),为猪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应激。
4,害虫防治:安装防鸟网、防鼠板,定期进行灭鼠、灭蝇、灭蚊工作,防止这些媒介传播疾病。
5,废弃物处理:
(1)粪污:及时清理粪便,采用干清粪或刮粪板系统,粪便运至指定地点进行堆积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2)病死猪: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覆土厚度不低于1-1.2m)、焚烧或投入化尸池。处理过程需做好人员防护和严格消毒。官方集中无害化处理时,交接点应远离猪舍,并做好消毒。
五、物资与车辆管理
1,物资入场:所有进入生产区的物资(包括兽药、器械、工具等)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可采用喷雾、浸泡或熏蒸(24小时以上)等方式。食材需经过熏蒸处理。
2,车辆管控:车辆是极高风险源。严格限制车辆进入,特别是运猪车。场内外的车辆、净道与污道要严格区分。所有必须进入的车辆(如饲料车)需经过彻底清洗、消毒,重点是轮胎、底盘和车厢。出猪台是生物安全的关键点,必须明确划分净区与脏区,使用后立即彻底清洗消毒,防止污染回传。
六、外购仔猪隔离的检测管理
外购仔猪隔离期间的检测是确保猪群健康、防止疫病传入的关键环节。
1,检测时间规划
隔离期通常建议为21-30天,甚至更长(如45天)。关键的检测时间点一般安排在:
(1)入场后第7天:进行首次系统采样检测,了解猪群基本情况。
(2)入场后第14天:再次检测,评估隔离中期健康状态。
(3)入场后第21天/第28天/第30天:在隔离结束前进行最终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考虑混群。
(4)出现异常时:任何时候发现猪精神、采食、粪便异常,或体温升高(>40℃),应随时进行针对性检测。
表:关键的检测时间节点和推荐项目
| 检测时间 | 核心检测项目 | 说明 |
| 入场后第7天 | 猪瘟、非洲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 | 首次系统筛查,建立健康基线。 |
| 入场后第14天 | 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等 | 监测疫病发展情况,评估隔离中期健康状态。 |
| 入场后第21-30天 | 猪瘟、非洲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等 | 隔离期末综合评估,全部阴性是结束隔离、转入生产区的重要依据。 |
| 出现异常时 | 根据临床症状针对性检测(如腹泻检测PEDV、传染性胃肠炎;呼吸道症状检测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 随时发现异常,随时采样送检,以便早诊断、早处理。 |
2,采样方法与样本类型
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样本类型对保证检测准确性至关重要。
(1)常用样本类型:
抗凝血:用于非洲猪瘟等病毒的核酸检测。
口腔拭子:用于非洲猪瘟病毒等的早期感染监测。
鼻拭子:用于猪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病原检测。
肛拭子:用于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等肠道疾病的病原检测。
组织样本(如扁桃体、淋巴结):常用于病死猪的病原检测。
(2)采样注意事项:
抽样比例:无疫情时,规模化猪场建议抽样比例≥5%(每舍至少10份样本);疫情风险高时可提高抽样比例或全群检测。
操作规范:采样过程中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污染,样本应清晰标记并低温保存及时送检。
3,主要检测项目与方法
表:不同疫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检测项目 | 推荐检测方法 | 说明 |
| 非洲猪瘟 (ASF) |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荧光PCR | 检测病毒核酸,是早期诊断和确诊的首选方法。 |
| 猪瘟 (CSF) | ELISA(检测抗体)、PCR(检测抗原) | 综合评估免疫状况和感染情况。 |
| 蓝耳病 (PRRS) | ELISA(抗体筛查)、PCR(病毒分型与检测) | 区分野毒感染与疫苗免疫,监测病毒活跃度。 |
| 伪狂犬病 (PRV) | gE-ELISA(区分野毒与疫苗毒抗体)、PCR(检测病毒) | 净化场需特别关注,淘汰gE抗体阳性猪。 |
| 口蹄疫 (FMD) | ELISA、PCR | 重点监测,发现可疑情况需立即上报。 |
| 猪流行性腹泻 (PED) | PCR(检测病毒) | 针对腹泻症状的针对性检测。 |
| 经典猪瘟 | ELISA、PCR | 常规监测项目之一。 |
| 圆环病毒 (PCV2) | ELISA(抗体)、PCR(病毒载量) | 评估圆环病毒感染的压力和免疫状况。 |
4,结果判定与处理
(1)合格标准:所有检测项目的结果均为阴性。对于要求免疫的疫病,抗体水平需达到保护阈值。
(2)结果处理:
若检测发现阳性样本,应立即进行复核。
复核仍为阳性,则需剔除阳性猪,并对其同群猪进行隔离观察和加大检测频率。
若同一来源猪群某种疫病阳性率超过10%,通常不建议该批次猪转入生产区,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或严格隔离育肥。
所有检测结果、处理措施都需详细记录,以便追溯和分析。
5,重要注意事项
(1)“全进全出”与彻底消毒: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每批猪转出后,栏舍必须经过彻底清洗、消毒(如2%火碱溶液喷洒、甲醛熏蒸)、干燥并空栏≥7天,才能转入新猪群。
(2)引种前评估:尽量从非疫区、信誉良好的种猪场引种,并要求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及近期的疫病检测报告。
(3)隔离舍要求:隔离舍应远离本场核心生产区(建议500米以上),有独立的出入口、工具和人员,专人管理,避免交叉。
(4)检测机构选择: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权威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5)监测与应急:密切关注猪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样送检,并根据结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人、猪、料、环、物、检六大防线
保育舍的生物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核心在于树立强烈的生物安全意识,并持之以恒地将每一项看似繁琐的措施执行到位。成功的生物安全=科学规划+严格流程+全员参与+持续执行。 通过筑牢“人、猪、料、环、物、检”六大防线,规模猪场方能有效阻断病原传播,保障保育猪的健康生长,为实现良好的养殖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1)产房转群重在母仔健康、断奶管理和环境过渡;
(2)内部转群重在“全进全出”、清洗消毒和流程规范;
(3)外购育肥重在引种评估、隔离检测和应激管理;
(4)日常管理则需持续落实人、猪、料、环、物五大控制点。
只有将科学规划、严格流程、全员参与和持续执行相结合,才能构建起坚实的生物安全防线,保障保育猪的健康成长,为养殖的风险控制和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版权声明】来源:知岩片语512。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