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奶牛养殖中,子宫炎是产后奶牛的“高发病种”,发病率可达20%-50%,每头患病奶牛平均造成3000-8000元经济损失,涵盖治疗成本、产奶量下降及繁殖效率降低等。该病不仅导致奶牛发情延迟、配种受胎率骤降,还可能诱发乳房炎、卵巢囊肿等继发疾病,严重时直接造成奶牛淘汰。深入掌握奶牛子宫炎的病因、临床类型、治疗原则与防控策略,是保障奶牛健康、提升养殖效益的核心环节。

奶牛子宫炎的核心致病因素

奶牛子宫炎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引发,而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奶牛自身生理状态与外部养殖管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病原感染是直接诱因,奶牛产后生理脆弱性是内在基础,不良管理则是关键助推器。

(一)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直接元凶”

奶牛子宫炎的病原具有多样性,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占比超90%),部分病例伴随病毒或真菌感染,且多为“混合感染”,显著增加致病性。

1. 细菌性病原: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为代表,是产后急性子宫炎的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分泌的内毒素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奶牛高热、精神萎靡,还会破坏子宫黏膜,加重组织损伤。

革兰氏阳性菌:包括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梭状芽孢杆菌。链球菌常与大肠杆菌协同感染,加剧黏膜炎症;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发急性坏死性子宫炎,病死率极高。

厌氧菌:拟杆菌属、梭杆菌属等厌氧菌在子宫缺氧环境中繁殖,与需氧菌形成“混合感染”,导致炎症迁延不愈,是慢性子宫炎的重要诱因。

2. 其他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疱疹病毒Ⅰ型等病毒会降低奶牛免疫力,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虽少见,但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后,治疗难度更大。

(二)奶牛自身因素:感染的“内在易感基础”

奶牛自身生理状态直接决定对子宫炎的抵抗力,尤其是产后阶段,机体处于“生理脆弱期”,易感风险显著升高。

1. 产后生理紊乱:分娩时子宫颈口张开、子宫黏膜撕裂,恶露(血液、坏死组织)为病原提供“天然培养基”;产后激素水平剧烈波动(雌激素下降、孕酮升高)导致免疫系统暂时抑制,白细胞吞噬能力减弱,无法有效清除病原。

2. 年龄与胎次:初产奶牛因产道狭窄、分娩损伤更严重,且免疫系统未成熟,发病率高于经产奶牛;5胎以上高产次奶牛因子宫收缩力减弱、恶露排出不畅,叠加机体衰老,易感风险同样升高。

3. 营养状况:孕期缺乏维生素E、硒、锌等微量元素,会导致免疫器官发育不良、抗体合成减少;蛋白质摄入不足则影响免疫细胞活性;而能量过剩导致的肥胖会增加难产概率,间接提升子宫炎发病率。

4. 既往病史:有流产、难产、胎衣不下史的奶牛,子宫炎发病率是正常奶牛的3-5倍。胎衣不下时,滞留的胎衣会阻碍恶露排出,同时成为病原滋生的“温床”,极易引发急性感染。

(三)外部管理因素:感染的“关键助推器”

不良养殖管理会显著增加奶牛接触病原的概率,加剧子宫炎的发生与传播。

1. 环境卫生恶劣:牛舍地面泥泞、粪便堆积、通风不良,导致环境中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原大量滋生。奶牛产后卧地时,病原易通过张开的子宫颈口侵入子宫;夏季高温高湿会促进真菌繁殖,冬季低温则降低奶牛免疫力,均会升高发病率。

2. 分娩与产后管理不当:分娩时未对产道、外阴及助产器械严格消毒,直接将病原带入子宫;助产操作粗暴(强行牵拉胎儿)会造成子宫黏膜、产道撕裂,增加感染风险。产后未及时清理恶露、未监测奶牛体温与精神状态,会导致炎症早期漏判,发展为慢性疾病。

3. 挤奶管理不规范:挤奶设备清洗消毒不彻底、挤奶员操作卫生不达标,会导致乳房炎高发。而乳房炎与子宫炎存在“协同作用”——乳房炎引发的全身炎症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使子宫感染难以控制;反之,子宫炎也会通过血液循环影响乳腺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4. 应激因素:分娩、转群、运输、饲料更换等应激事件,会导致奶牛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细胞活性。例如夏季热应激会使奶牛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双重作用下显著增加子宫炎发病风险。

一)急性脓性子宫炎:发病急、危害重

多发生于产后3-7天,由毒力强的病原(如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是最严重的类型。

1. 全身症状:奶牛体温急剧升高至40-41℃,精神高度沉郁,低头耷耳、不愿站立;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粪便干燥;呼吸急促(每分钟40-60次)、心率加快(每分钟100次以上),严重时出现黏膜发绀、张口呼吸等休克前期症状。

2. 局部症状:外阴部红肿,从阴道流出大量脓性分泌物,颜色呈黄绿色、褐色,质地黏稠,伴有强烈腐败恶臭;分泌物黏附于外阴、尾根及后肢内侧,干燥后形成结痂;直肠检查可见子宫体积显著增大、质地柔软,按压时奶牛剧烈疼痛(踢腹、努责),子宫收缩无力,恶露排出受阻。

3. 生产影响:产奶量急剧下降(每日减少10-20公斤),乳汁稀薄、颜色变浅;若未及时治疗,2-3天内可发展为败血症,病死率达15%-20%。

(二)急性卡他性子宫炎:症状轻、易漏判

多发生于产后5-10天,由毒力较弱的病原(如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或由急性脓性子宫炎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来,症状温和易被忽视。

1. 全身症状:体温轻度升高(39.5-40℃),精神状态尚可,食欲略有下降(采食量减少10%-20%);反刍正常或轻微减少,粪便形状基本正常,无明显全身感染迹象。

2. 局部症状:阴道流出稀薄黏液状或浆液状分泌物,颜色呈灰白色、淡红色,无明显恶臭,仅略带异味;分泌物量较少,多在奶牛卧地或排尿时流出,不易被发现;直肠检查可见子宫体积轻度增大、质地较软,按压时奶牛无明显疼痛,子宫收缩力较弱。

3. 生产影响:产奶量减少5-10公斤/日;若及时治疗,1-2周可康复,对繁殖影响较小;若漏治,易转为慢性子宫炎。

(三)慢性子宫炎:病程长、隐弊性强

多由急性子宫炎未彻底治愈发展而来,病程长达1-3个月,甚至更久,核心危害是“繁殖障碍”。

1. 全身症状:体温、精神状态、食欲基本正常,产奶量无显著下降或仅缓慢降低(2-5公斤/日),无明显全身不适,易被误认为“正常产后状态”。

2. 局部症状:阴道长期流出少量分泌物,颜色呈淡黄色、褐色,质地黏稠或稀薄,偶带血丝,有轻微腥气;直肠检查可见子宫壁增厚、质地变硬、弹性降低,子宫收缩无力,部分奶牛可摸到子宫内滞留的黏液或少量脓液。

3. 生产影响:奶牛发情周期紊乱(产后60天仍不发情)、发情症状不明显(无爬跨行为、外阴红肿轻微);配种受胎率极低(不足20%),即使受孕也易早期流产;长期患病奶牛会出现卵巢萎缩或囊肿,最终发展为永久性不孕,被迫淘汰。

奶牛子宫炎治疗需遵循“早发现、早干预、规范用药、综合调理”的原则,根据临床类型选择针对性方案,重点控制感染、促进子宫修复、恢复繁殖功能,避免炎症慢性化。

(一)治疗核心原则

1. 优先控制感染:根据病原类型选择敏感药物,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细菌性感染以广谱抗生素为主,混合感染需联合用药,同时兼顾厌氧菌治疗。

2. 促进子宫净化: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增强子宫收缩,加速恶露与病原排出,减少组织损伤。

3. 修复子宫黏膜:补充营养物质(如维生素E、硒)与激素调节药物,促进黏膜上皮细胞再生,恢复子宫生理功能。

4. 避免耐药性: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疗程(一般3-5天),避免长期用药;定期轮换药物种类,降低病原耐药风险。

(二)不同类型子宫炎的具体治疗方案

1. 急性脓性子宫炎:紧急控制全身感染

全身用药:首选广谱抗生素静脉注射,快速控制全身炎症。可选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噻呋钠,按10mg/kg体重,每日1次)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按5mg/kg体重,每日2次),连续使用3-5天;若伴随高热,可联合解热镇痛药(如氟尼辛葡甲胺,按2mg/kg体重,每日1次),缓解全身症状。

局部用药:待全身症状缓解后(体温降至39.5℃以下),进行子宫内给药,直接作用于病灶。常用药物包括:

抗生素栓剂:将土霉素栓剂(每头5-10g)或新霉素软膏(每头20-30ml)通过输精管送入子宫,每2天1次,连续2-3次。

中药制剂:使用益母草注射液(每头20-30ml)或宫炎净溶液(每头50-100ml)子宫灌注,促进子宫收缩与恶露排出,减少抗生素依赖。

支持治疗:静脉补充葡萄糖(5%葡萄糖注射液1000-2000ml)与电解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1000ml),纠正脱水与酸中毒;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乳酸菌、酵母菌),改善肠道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2. 急性卡他性子宫炎:局部治疗为主,兼顾全身调理

局部用药:以子宫灌注药物为主,无需全身使用抗生素。可选用:

抗生素溶液:将青霉素(800万-1000万IU)与链霉素(500万-800万IU)溶于生理盐水(50-100ml)中,子宫灌注,每2天1次,连续2-3次。

消毒防腐药:若分泌物较多,可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子宫,清除残留恶露后,再灌注抗生素,增强药效。

全身调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每头每日500IU)与硒制剂(每头每日0.3mg),增强机体免疫力;饮用温红糖水(每头每日500g),促进血液循环与子宫收缩。

观察监测:每日测量体温2次,观察分泌物颜色与量,若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分泌物变脓性),及时转为急性脓性子宫炎治疗方案。

3. 慢性子宫炎:综合调理+繁殖功能恢复

局部用药:以“软化病灶、促进黏膜修复”为目标,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可选用:

激素制剂:使用前列腺素F2α(如氯前列醇钠,每头0.2-0.4mg)肌肉注射,促进子宫颈口开放与子宫收缩,加速脓性分泌物排出,每7天1次,连续2-3次。

中药灌注:使用当归、益母草、红花等组成的中药煎剂(每头100-200ml)子宫灌注,每周2次,连续3-4周,促进子宫黏膜再生与血液循环。

全身调理:饲料中添加蛋白质(如豆粕、鱼粉)与微量元素(锌、锰),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定期运动(每日驱赶运动30-60分钟),增强子宫收缩功能。

繁殖辅助:待子宫炎症缓解后(分泌物正常、子宫质地恢复),发情时肌肉注射促排卵药物(如促黄体生成素,每头100-200IU),提高配种受胎率;首次配种前进行子宫黏液检查,确认无病原后再配种,避免再次感染。

防控奶牛子宫炎的核心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源头管控降低发病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一)优化养殖环境,切断病原传播

1. 牛舍清洁消毒:采用漏粪板地面设计,每日清理粪便2-3次,保持地面干燥;产犊栏提前用2%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铺垫干净垫草(麦秸、锯末),每使用1次更换1次;每周对牛舍墙壁、食槽、饮水器消毒1-2次,选用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交替使用,避免病原耐药。

2. 产后卫生管理:奶牛产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及尾根,每日1次,连续3天;及时清理外阴周围分泌物与粪便,避免病原附着;产后1周内单独饲养在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栏舍,避免与患病奶牛接触。

(二)强化营养管理,提升机体免疫力

1. 孕期分阶段营养:妊娠前期(1-6个月)饲料粗蛋白含量14%-16%,重点补充膳食纤维;妊娠后期(7-9个月)增加能量(玉米、甜菜粕)、维生素E(每日500-800IU)、硒(每日0.3-0.5mg)摄入,减少难产与产后免疫抑制风险。

2. 产后营养补充:产后1周内饲喂优质牧草(苜蓿、青贮玉米),逐步增加精料(每日增加0.5-1kg),避免能量负平衡;饮用温水(15-20℃),添加电解质与益生菌,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产后2周内避免饲喂过多精料,防止消化不良。

(三)规范分娩与挤奶操作,减少人为损伤

1. 分娩管理:分娩前评估奶牛体况(体况评分3.0-3.5分),避免过肥或过瘦;助产人员穿戴消毒工作服与手套,器械(产绳、剪刀)高压灭菌或75%酒精消毒;避免强行牵拉胎儿,胎位不正时在兽医指导下矫正,必要时剖腹产。

2. 挤奶操作:挤奶前用温水清洗乳房,一次性纸巾擦干;挤奶设备使用后用弱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清洗,再用酸性溶液(如硝酸)消毒,每日1次;定期检查挤奶杯组密封性,避免负压过大损伤乳腺,降低乳房炎发病率。

(四)定期监测与免疫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1. 健康监测:产后1-7天每日测量奶牛体温2次,观察精神、食欲及恶露情况;每月进行1次乳房炎检测(CMT检测),及时发现隐性乳房炎;对有胎衣不下、难产史的奶牛重点监测,产后3天内肌肉注射前列腺素,促进恶露排出。

2. 免疫接种:根据养殖场流行病原,产前4-6周接种牛病毒性腹泻疫苗、牛疱疹病毒Ⅰ型疫苗,降低病毒性感染风险;高发季节(夏季、冬季)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提升机体抵抗力。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