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猪群呼吸道疾病全面防控

随着秋冬季节来临,气温持续走低,昼夜温差增大,空气干燥,各类呼吸道传染病也进入了高发期。低温环境不仅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猪舍密闭、通风减少,也增加了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01 疾病高发:多重因素交织

秋冬季节猪呼吸道疾病高发,是环境、病原体和猪只自身免疫力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应激: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会使猪只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病毒和细菌更易入侵。许多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更稳定,存活时间更长。

舍内环境恶化:猪舍为保温常处于封闭状态,导致氨气、二氧化碳、粉尘等有害物质积累。这些有害气体(尤其是氨气)会刺激猪只呼吸道黏膜,破坏其防御能力,为病原体入侵打开通道。

饲养管理挑战:饲养密度过高、转栏混群、猪群断奶等应激因素,都会导致猪只免疫力暂时下降,增加疾病发生风险。

02 认识常见病原与症状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通常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复杂。

核心病原体:

1. 支原体:被称为呼吸道疾病的“钥匙病原”。它破坏呼吸道纤毛系统,为其他病原体的入侵打开大门。数据显示,在育肥猪的肺部感染病例中,40%–80%可检出支原体。

2. 病毒性病原:主要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病毒等。

3. 细菌性病原:常见的有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等,多表现为继发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以咳嗽、喘气、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病猪可能表现为犬坐姿势。

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生长缓慢或停滞。

病理变化:后期可能出现两耳发紫、中躯泛白等败血症状。

03 科学防控:三层防护策略

环境管理与饲养管理是基础

1. 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并重:

温度控制:新生仔猪保温箱温度宜控制在32~38℃,保育舍温度在24~27℃,生长育肥、怀孕母猪、种公猪猪舍温度在10~21℃。

通风管理:在中午较温暖时进行通风,可选择在喂料时间段进行。两边窗户避免同时打开形成对流。

湿度控制:保持猪舍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

2. 减少应激与加强卫生:

降低饲养密度:建议保育舍每头仔猪0.4 平方米,生长猪0.7 平方米以上,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左右。

全进全出: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切断病原微生物的生存链。

清洁与消毒:及时清除粪尿,定期对猪场周围道路、猪舍内环境进行消毒。未安装净水设备的猪场,可对饮水进行消毒。

防霉脱霉:霉菌毒素会引发或加重呼吸道疾病,需净化饲料中的霉菌及霉菌毒素。

疫苗免疫是关键防线

基础免疫:首先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呼吸道病疫苗: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免疫程序,选择性做好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等疫苗的接种工作。

支原体疫苗:市面上国产与进口的支原体疫苗技术均已成熟,应依据所选厂家推荐的日龄和剂量,规范实施免疫。

药物保健与及时干预

药物预防时机:在断奶、转群、免疫等关键节点,或临床症状出现前约一周,进行药物预防。

常用药物:根据病原不同,可选用替米考星、泰妙菌素(支原净)、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药物。

支原体净化:可采用喷雾或饲料添加方案对猪群进行支原体净化。

驱虫保健:秋季是驱虫的重要季节,要给种猪群彻底驱虫一次,2个月-3个月全场统一驱虫一次。

04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构建坚实的生物安全屏障是防控所有传染病的根基。

引种隔离:坚持自繁自养原则。确需引种应隔离观察,确认为健康猪并经相关疫苗注射后方能转入生产区。

人员与车辆管控:加强人员管控,入场前要严格经过淋浴、更衣等程序。外来车辆原则上不得进场,确需进入的,需彻底清洗、消毒、烘干。

物资管控:严格进场物资管控,分类采用熏蒸、消毒剂浸泡、烘干等方法进行消毒。

灭鼠防鸟: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定期开展灭鼠工作。

05 发病后精准处置

一旦猪群出现呼吸道疾病,应迅速采取综合措施:

1. 早发现早隔离:增加临床巡查频次。发现发病猪只,立即隔离,单独饲养。将病猪转移到卫生和通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康复。

2. 精准诊断:采集临床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3. 科学用药:找准疾病诱发的根本原因。针对细菌性病原,选择敏感药物,做到用药量足、疗程足。

4. 加强营养:在饲料配方中增加能量饲料,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氨基酸、复合酶制剂等物质。

免疫接种是预防特定病毒性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而规范用药则是控制细菌性感染和支原体的关键。任何防控方案都需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在兽医指导下灵活调整。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