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科学预防全攻略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生猪产业具有毁灭性打击,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是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养殖安全的唯一途径。预防非洲猪瘟需围绕“阻断病毒传入、切断传播链条、消除风险隐患”三大核心,从养殖全流程落实严格管控措施。

在阻断病毒传入环节,人员与车辆管控是第一道防线。养殖场应设立独立的人员进出通道,配备淋浴消毒间、更衣室及物品消毒区,所有入场人员必须经过“洗澡换衣→衣物消毒→鞋底浸泡消毒→手部消毒”流程,外来人员(尤其是其他养殖场工作人员、屠宰场员工、兽医等高危人群)原则上禁止入内,确需进入需提前报备并隔离观察1-2天后,再按严格流程消毒。车辆管控同样关键,运输饲料、物资的车辆需提前报备,入场前用2% - 3%氢氧化钠溶液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对车身、轮胎、车厢内壁进行彻底喷洒消毒,消毒后静置30分钟以上,且仅限在指定区域行驶,严禁进入生产区;严禁运输生猪的车辆靠近养殖场,尤其是来自疫区或不明来源的运猪车。

物资与引种管控是阻断病毒传入的重要补充。养殖场需从正规厂家采购饲料,严禁使用泔水、餐余垃圾及未经高温处理的动物副产品(如肉骨粉、血粉)喂猪,避免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饲料进入场内;疫苗、药品、器械等物资入场前,需经紫外线照射消毒或消毒剂喷雾消毒,包装表面需用消毒湿巾擦拭,防止病毒附着传播。引种是疫情传入的高风险环节,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引种频次;确需引种时,需选择非疫区且具有合法检疫证明的养殖场,引种前查询产地疫情记录,引种后将生猪隔离饲养45天以上,期间定期监测体温、观察健康状况,经两次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后,方可与原有猪群混养,坚决杜绝从疫区或疫情不明地区引种。

切断传播链条需强化场内精细化管理。养殖场应科学划分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各区之间设置物理隔离带,严禁人员、车辆跨区流动;生产区实行“全进全出”养殖模式,每批生猪出栏后,对猪舍地面、墙壁、顶棚、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先用高压水枪冲洗污物,再用消毒剂喷洒消毒,空置7-15天后方可重新进猪。媒介生物防控同样不可忽视,鼠类、鸟类、蜱虫等是非洲猪瘟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养殖场需定期清理场内及周边杂草、污水,在猪舍周边设置防鸟网,投放灭鼠药或安装捕鼠器,定期检查猪只体表是否有蜱虫寄生,发现后及时用专用药剂清除;严禁在场内饲养猫、狗、鸡、鸭等其他动物,避免其携带病毒交叉传播。

日常消毒是切断传播链条的关键手段。生产区每周需进行1-2次全面消毒,猪舍门口设置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剂,保持有效浓度),工作人员进入猪舍前需对鞋靴消毒;猪群转群、免疫接种、清扫粪便等操作后,需及时对工具、地面进行消毒;消毒剂应交替使用,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次氯酸钠、戊二醛等,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消毒剂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影响消毒效果。

消除风险隐患需规范废弃物处理与监测应急。病死猪处理是重中之重,养殖场一旦发现猪只突然死亡、高热(40-42℃)、皮肤紫绀、食欲废绝等疑似症状,需立即隔离病猪及同群猪,严禁移动猪只、粪便及养殖器具,并第一时间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确诊后需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疫区封锁、扑杀所有猪只工作,扑杀猪只通过焚烧、化尸窖等方式无害化处理,处理后对场地、工具用高浓度消毒剂彻底消毒。

粪便、污水等废弃物需经无害化处理,采用封闭式粪污储存设施,粪便堆积发酵时需保证温度≥55℃并持续7天以上,杀灭病毒后再资源化利用;污水经沉淀池、氧化池等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避免病毒随粪污扩散。同时,养殖场需建立日常监测制度,每日观察猪群精神状态、食欲、体温及粪便情况,做好监测记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程度降低疫情损失。

预防非洲猪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养殖户提高警惕,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从细节入手阻断病毒传播路径,才能切实保障生猪养殖安全,维护产业稳定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