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场里最让养殖户揪心的 就是“胃肠鼓气”(俗称猪胀气)集中爆发!这毛病说白了,就是猪肚子里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排不出去,越积越多把胃肠撑得鼓鼓的 —— 要是发现晚了没及时处理,猪可能几小时内就硬邦邦地没了气,尤其保育猪和育肥猪最 “扛不住”,要么幼猪成活率掉得厉害,要么快出栏的育肥猪突然损失,对猪场来说都是实打实的亏!

今天就把「夏季猪胀气为啥多」「怎么防怎么治」说透,看完收藏,别等猪出问题才着急!

先搞懂:夏天猪为啥特别容易胀气?

不是夏天 “针对” 猪,而是高温高湿的环境,刚好踩中了猪胀气的 3 个 “雷区”:

天太热,猪的 “肠胃罢工了”

猪最舒服的温度是 18-24℃,夏天一超 30℃,猪就会 “热应激”—— 喘粗气、不爱动,血液都跑去给身体散热了,肠胃就 “缺血缺氧”

消化酶分泌少了,吃进去的玉米、豆粕没消化透,就往肠道里走;

肠道蠕动变慢,没消化的饲料在里面发酵,产生甲烷、二氧化碳,气排不出去,肚子就鼓起来了。

病原菌 “疯狂繁殖”,尤其是魏氏梭菌!

夏天的湿热环境,简直是产气菌的 “温床”!最危险的就是魏氏梭菌

• 沾在饲料、饮水上,猪吃了就进肠道,一边产毒素烂肠壁,一边疯狂产气;

• 发病超快!上午看着还好好的,中午肚子就鼓得硬邦邦,下午可能就没气了,堪称 “猝死杀手”。

还有大肠杆菌、蛔虫这些,夏天也活跃,要么让猪拉肚,要么堵肠道,都会诱发胀气。

饲料容易 “变质发霉”,猪吃了就出问题

夏天饲料放 3 天就可能返潮,尤其是青绿饲料、剩料:

• 一发霉就产生黄曲霉素,猪吃了先伤肠道,菌群乱了就容易发酵产气;

• 有些养殖户怕浪费,剩料舍不得扔,猪吃了变质饲料,当天就可能胀气。

重点来!5 步搞定夏季猪胀气防控

别等猪胀气了才治,防控要 “提前做”,这 5 件事每天都要盯:

优化饲料管理

• 严控饲料质量:严禁使用霉变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蒙脱石等脱霉剂吸附霉菌毒素;饲料储存需置于通风干燥环境,缩短储存周期,避免变质。

• 合理控制喂料和换料:更换饲料时设置 3-5 天过渡期,逐步替换旧料,减少肠道应激;控制玉米、豆粕等易发酵原料比例,青绿饲料适量饲喂,避免单一大量投喂引发消化紊乱。 夏天猪吃不下多少,分 3 次喂(避开中午高温),每次 30 分钟吃完最好。

改善环境与减少应激

• 通风降温调控:通过风扇、水帘等设备将猪舍温度控制在 25-28℃,保证空气流通,降低夏季热应激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 科学控制养殖密度:育肥猪每头占地面积不低于 1.2㎡,保育猪每头 0.3-0.5㎡,避免拥挤;减少转群、噪音、温差骤变等不必要的应激因素。

针对性防控病原

• 疫苗预防:针对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高发猪场,定期给猪群接种产气荚膜梭菌灭活苗,降低感染风险。

• 药物与微生态调控:夏季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定期添加乳酸菌等益生菌、复合酶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发病猪群短期使用林可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强化日常管理

• 保障饮水供给:夏季猪只饮水量约为采食量的 3-5 倍,需确保充足清洁饮水,定期检查饮水器,防止堵塞或污染。

• 规范饲喂与巡查:采用定时定量饲喂模式,避免猪只过饱;每日观察猪群采食、活动状态,发现离群、腹部膨大的异常猪只,及时隔离检查。

猪胀气针对性治疗方案

• (一)梭菌性胀气(产气荚膜梭菌引发)

• 诊断特征:腹部叩诊呈鼓音

• 治疗方案:肌肉注射林可霉素,同时静脉注射甲硝唑,快速抑制菌体繁殖与毒素作用。

• (二)水胀气

• 病因: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或内脏性渗出病变

• 诊断特征:拍打腹部有明显液体波动感

• 治疗方案:采用分针注射,肌肉注射头孢类药物 + 地塞米松,同时配合注射呋塞米,通过抗菌、抗炎与利尿作用缓解积液胀气。

• (三)粪胀气

• 病因:猪只便秘导致肠道内容物堵塞

• 诊断特征:腹部叩诊呈实音,触摸腹部有坚硬质感

• 治疗方案:以疏通肠道为主,可通过直肠挤入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也可用输精管将甲硝唑灌入直肠,提升治疗效果。


【版权声明】来源:珍猪宝。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