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往往更关注饲料的蛋白、能量含量,却容易忽视脂溶性维生素A、D、E的作用。这三种维生素虽需求量少,却像“隐形支柱”支撑猪体代谢——它们不溶于水、需随脂肪吸收,且在体内可储存,一旦长期缺乏,不会立即引发急性病症,而是逐渐累积成慢性问题,损伤生殖、免疫、骨骼等系统,最终影响养殖效益。本文将拆解维生素A、D、E的核心功能,分析缺乏诱发的慢性疾病,并给出科学补充方案。

一、脂溶性维生素ADE:猪体不可或缺的“代谢调节器”

脂溶性维生素A、D、E虽功能不同,但均需通过饲料摄入(或维生素D可经光照合成),且与猪的生长、繁殖、免疫密切相关,是预防慢性疾病的基础。

1. 维生素A:黏膜与生殖的“保护盾”

- 核心功能:维持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黏膜的完整性(黏膜是抵御病原的第一道屏障),促进视觉发育,参与生殖激素合成,助力仔猪骨骼生长。

- 主要来源:饲料中添加的维生素A醋酸酯、β-胡萝卜素(玉米、苜蓿中含量高,可在猪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2. 维生素D:钙磷代谢的“指挥官”

- 核心功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肾脏对钙磷的排泄,确保钙磷沉积到骨骼和牙齿,同时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强抗病能力。

- 主要来源:分两种途径——一是饲料添加的维生素D3(生物利用率最高);二是猪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自身合成维生素D3(圈养猪光照不足时,需完全依赖饲料补充)。

3. 维生素E:抗氧化与免疫的“战斗力”

- 核心功能:作为抗氧化剂,清除体内“自由基”(避免细胞氧化损伤),保护肌肉细胞和生殖细胞;协同硒元素增强免疫力,减少炎症反应,降低病原感染风险。

- 主要来源:饲料中添加的维生素E醋酸酯,以及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麦麸、青绿饲料等。

二、ADE缺乏:猪群慢性疾病的“隐形诱因”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危害具有“渐进性”——初期无明显症状,若持续1-2个月,会逐渐损伤特定系统,引发以下慢性疾病,且不同阶段猪群(仔猪、母猪、育肥猪)表现差异明显。

1. 维生素A缺乏:黏膜受损+生殖障碍,反复感染难根治

维生素A缺乏会直接破坏黏膜屏障,让病原(细菌、病毒)轻易入侵,同时影响生殖功能,常见慢性问题如下:

- 仔猪:呼吸道与消化道慢性炎症

- 断奶后仔猪易反复出现“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气(无发热,与传染病区分),饲料转化率下降,逐渐消瘦;

- 消化道黏膜脆弱:易患“慢性肠炎”,粪便稀软、带未消化饲料,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不良,毛色粗糙。

- 母猪:繁殖系统慢性损伤

- 后备母猪:发情延迟或不发情,卵巢发育不良;

- 妊娠母猪:易发生“隐性流产”(胎儿早期死亡被吸收,无明显流产症状,但产仔数减少),或产下弱仔(仔猪出生后视力差、易失明,即“干眼症”);

- 哺乳母猪:乳汁中维生素A含量低,导致哺乳仔猪被动缺乏,加重上述问题。

2. 维生素D缺乏:骨骼与生殖“双受损”,生长停滞不可逆

维生素D缺乏的核心问题是“钙磷代谢紊乱”,不仅影响骨骼,还会间接损伤生殖系统,且骨骼损伤多为不可逆:

- 仔猪:慢性佝偻病

- 30-60日龄仔猪高发:站立时腿骨弯曲(“O型腿”“X型腿”),关节肿胀,行走缓慢;严重时肋骨与胸骨连接处隆起(“串珠状”),呼吸困难(胸廓变形压迫肺部);

- 即使后期补充维生素D,已弯曲的骨骼也难以恢复,导致仔猪生长停滞,成为“僵猪”。

- 成年猪:慢性骨质疏松与生殖异常

- 育肥猪:骨骼脆弱,易因驱赶、打斗骨折,且恢复缓慢;

- 母猪:孕期缺乏会导致“产后瘫痪”(分娩后突然无法站立,因胎儿消耗大量钙,而母体无法吸收补充),或产下“软骨仔猪”(仔猪出生后无法站立,很快死亡)。

3. 维生素E缺乏:免疫下降+肌肉损伤,多病并发难控制

维生素E缺乏会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同时损伤肌肉细胞,常见慢性问题:

- 仔猪:白肌病与免疫低下

- 10-30日龄仔猪易患“慢性白肌病”:后肢肌肉无力,行走摇晃(肌肉纤维坏死),严重时无法站立;剖检可见肌肉呈灰白色条纹;

- 免疫力显著下降:易反复感染圆环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喘气、咳嗽长期不愈),且疫苗免疫效果差。

- 种猪:生殖细胞损伤

- 公猪:精子活力下降,畸形率升高,配种受胎率降低;

- 母猪:卵泡发育不良,易出现“死胎”“弱仔”,且产后泌乳量减少,母性变差。

三、科学补充ADE:远离慢性疾病的“关键策略”

脂溶性维生素补充需遵循“精准、适度”原则——过量会在体内蓄积中毒(如维生素A过量导致母猪流产,维生素D过量引发钙磷沉积损伤肾脏),缺乏则诱发慢性疾病,需结合猪群阶段、饲养模式制定方案。

1. 按阶段调整饲料添加量,满足核心需求

不同阶段猪对ADE的需求量差异大,需在配合饲料中精准添加(以下为常规推荐量,具体可根据饲料原料调整):

- 仔猪(0-60日龄):维生素A 3000-5000 IU/kg、维生素D3 500-800 IU/kg、维生素E 20-30 IU/kg(断奶期可额外增加20%,缓解应激导致的消耗);

- 育肥猪(60日龄至出栏):维生素A 2000-3000 IU/kg、维生素D3 400-600 IU/kg、维生素E 15-20 IU/kg;

- 种猪(公猪+母猪):维生素A 4000-6000 IU/kg、维生素D3 800-1000 IU/kg、维生素E 30-50 IU/kg(母猪孕期、哺乳期需提高30%,公猪配种期提高20%)。

2. 规避“隐性流失”,确保吸收效率

饲料储存、加工不当会导致ADE流失,需注意以下细节:

- 避免高温暴晒:维生素A、E对高温敏感,饲料储存时需避光、通风(温度不超过25℃),储存时间不超过1个月;

- 合理搭配原料:玉米、苜蓿等含β-胡萝卜素的原料,需新鲜使用(霉变会破坏胡萝卜素);同时保证饲料中脂肪含量(至少3%-5%),促进ADE吸收(无脂肪则吸收效率下降50%以上);

- 补充光照(针对维生素D):散养猪每天保证2-3小时光照(上午9-11点、下午3-5点),圈养猪若光照不足,需在饲料中额外增加10%-15%的维生素D3。

3. 特殊时期“额外补充”,预防风险

在应激、疾病等特殊阶段,猪对ADE的消耗会增加,需额外补充:

- 应激期:断奶、转群、运输前3天,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ADE预混剂”(按说明书剂量),或投喂青绿饲料(如南瓜、苜蓿,富含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

- 疾病恢复期:猪患慢性呼吸道病、肠炎后,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增加至40-50 IU/kg)和硒(0.3 mg/kg),协同促进黏膜修复和免疫恢复;

- 母猪关键期:配种前1周、孕期最后1个月,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E复合制剂”,降低流产、死胎风险,提高初乳中维生素含量。

结语:ADE补充“防大于治”,慢性问题早干预

脂溶性维生素A、D、E对猪群的作用,如同“地基”对房屋——看似不显眼,却决定了健康的稳固性。多数因ADE缺乏引发的慢性疾病,若等到症状明显(如腿弯、反复腹泻)再补充,往往已造成不可逆损伤(如僵猪、繁殖能力下降)。因此,养殖户需跳出“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将ADE补充纳入日常管理:按阶段精准添加、规避储存损耗、特殊时期强化,才能让猪群远离慢性疾病,保障生长与繁殖效率,最终实现养殖收益的稳定提升。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