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回肠炎(PPE)是猪的常见肠道疾病,以回肠黏膜增生、腹泻、消瘦为核心特征,对仔猪和生长育肥猪危害最大,发病率10%-40%,可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出栏延迟,需针对性防控。
一、核心病因
1. 病原菌: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 唯一致病原,革兰氏阴性胞内菌,仅定植于猪回肠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丧失,引发腹泻和黏膜增生。
- 该菌抵抗力强,在环境中可存活数周,常规消毒药(如季铵盐类)难以杀灭,需用强氧化性消毒剂(如过氧乙酸)。
2.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为主
- 病猪或带菌猪的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工具、垫料后,健康猪通过采食/饮水摄入病菌;
- 人员、车辆、啮齿类动物(老鼠)可携带病菌扩散,尤其规模化猪场密度高时易暴发。
3. 诱发因素:应激与免疫力下降
- 应激因素:断奶、转群、运输、温度骤变、饲养密度过高、饲料突然更换;
- 免疫因素:仔猪(尤其是3-12周龄)免疫系统未成熟,或猪群感染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病后,易继发增生性回肠炎;
- 饲料因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如大量添加麸皮)、霉变(黄曲霉毒素),会加重肠道负担,诱发本病。
二、治疗方案
治疗核心原则:杀灭胞内劳森菌+修复肠道黏膜+缓解症状,需根据发病阶段(急性/慢性)调整方案,疗程不少于14天(避免复发)。
1. 药物治疗(首选针对胞内菌的抗生素)
(1)急性型(多见于育肥猪,表现为血便、急性死亡)
- 首选方案:泰妙菌素(支原净)+ 多西环素混饮/混饲。
- 混饮:泰妙菌素100mg/L + 多西环素200mg/L,连用10-14天;
- 混饲:泰妙菌素150g/吨饲料 + 多西环素300g/吨饲料,连用14天。
- 备选方案:替米考星(200g/吨饲料)+ 氟苯尼考(300g/吨饲料),混饲连用12-14天(注意替米考星剂量,避免中毒)。
(2)慢性型(多见于仔猪,表现为顽固性腹泻、消瘦、粪便呈糊状)
- 首选方案:泰万菌素(新一代大环内酯类,对胞内劳森菌敏感性更高)+ 阿莫西林混饲。
- 混饲:泰万菌素100-150g/吨饲料 + 阿莫西林200g/吨饲料,连用14天;
- 备选方案:林可霉素(300g/吨饲料)+ 大观霉素(500g/吨饲料),混饲连用14天(适用于对泰妙菌素耐药的场)。
2. 辅助治疗(缓解症状,促进恢复)
- 补液防脱水:对腹泻严重的猪,饮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g + 氯化钾1.5g + 碳酸氢钠2.5g + 葡萄糖20g,溶于1000ml温水),每日2-3次,连用3-5天;
- 修复肠道黏膜:饲料中添加“蒙脱石散”(1-2kg/吨饲料)或“谷氨酰胺”(500g/吨饲料),保护肠黏膜,减少病菌附着;
- 调节肠道菌群:腹泻缓解后,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按说明书剂量),连用7-10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避免耐药性:同一猪场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建议每半年轮换1次(如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替米考星);
2. 疗程必须足够:胞内劳森菌在细胞内定植,抗生素需持续作用14天以上才能彻底清除,疗程不足易导致复发;
3. 病猪隔离治疗:发现病猪立即隔离至单独栏舍,避免粪便污染扩散,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
4. 环境消毒:治疗期间,每周用2%氢氧化钠溶液(火碱)或0.3%过氧乙酸对产房、保育舍消毒2次,重点消毒地面、食槽、饮水器。
四、预防建议(降低发病风险)
- 疫苗接种:仔猪3-4周龄或母猪产前4周,接种猪增生性回肠炎灭活疫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 减少应激:断奶、转群时逐步更换饲料(过渡期3-5天),保持猪舍温度稳定(仔猪26-28℃,育肥猪20-22℃),密度控制在每头猪0.8-1.2㎡;- 饲料管理:避免使用霉变饲料,添加脱霉剂(如蒙脱石、硅铝酸盐),仔猪饲料粗纤维含量控制在5%以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