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阶段既是成本占比最大的阶段,也是成本最大的黑洞。因其生长周期长,同时又涉及到多个阶段的转群,饲料转变,中途售卖等原因,往往猪场很难对涉及到的饲料产品、动保产品、添加剂产品进行准确的评估,成本的优化也就缺乏准确性。

      在我过往的工作中,育肥阶段的产品实验也是做的最多,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但也在此积累了不少方法和经验。这段时间就整理成几篇文章进行分享:

主要内容1

介绍育肥阶段成本的评估意义02

一个规模8000头的育肥阶段的产品评估是如何开展的?(对比实验、效果评估实验)3

如何激励猪场不同员工开展评估工作04评估阶段常用的表格工具等
一、育肥阶段的重要性与评估意义

育肥阶段是养猪生产中资金投入最集中、周期最长的环节,约占养殖总成本的60%–70%。对于500头母猪的中等规模猪场而言,该阶段管理直接决定全年盈利水平。育肥期通常从保育转群后(约70日龄)开始,持续90–120天,其间饲料成本占比最高。建立科学的产品评估体系,不仅能实时掌握猪群生长性能,及时调整饲养策略,还能为成本控制、销售决策和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实现生产流程优化和经济效益提升。因此,系统化的评估不仅是成本优化的前提,更是猪场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育肥阶段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评估体系需明确关键指标,涵盖生长性能经济效益健康状况胴体品质四个方面:

1,生长性能指标  

(1)日增重(ADG):反映生长速度,计算公式为(末重 - 初重)÷饲养天数。优秀水平应>850克/天,一般水平为700–800克/天。

(2)料肉比(FCR):衡量饲料转化效率,计算公式为总耗料量÷总增重。理想值为<2.8,超过3.2需优化。

(3)采食量(ADFI):每日每头平均采食量,反映饲料适口性和猪群健康。

2,经济效益指标  

(1)增重成本:每公斤增重所耗成本(含饲料、兽药、人工等),优秀水平<13.5元/公斤。

(2)利润空间:出售价格与增重成本之差,直接影响盈利。

(3)投入产出比:总产出价值÷总投入成本,比值越高效益越好。

3,健康状况指标  

(1)发病率:发病头数÷总头数×100%,优秀水平<10%。

(2)死亡率:死亡头数÷总头数×100%,应控制在<3%。

(3)药费成本:每头猪平均兽药费用,优秀水平<40元/头。

4,胴体品质指标(出栏时评估)  

(1)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理想范围为75%–80%。

(2)瘦肉率:瘦肉重÷胴体重×100%,应在55%–65%之间。

(3)背膘厚:理想范围为1.5–2.5厘米。

参考标准表:

指标类别具体指标较差一般水平优秀水平
生长性能日增重(克)<700700–800>850
料肉比3.23.0–3.2<2.8
健康状况死亡率(%)53–5<3
药费(元/头)6040–60<40
经济效益增重成本(元/kg)1614–16<13.5


三、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与操作

1,体重数据收集  

(1)地磅抽样称重法:每周固定时间(如周二上午)选取3–5栏中等体型猪称重,误差控制在3kg内。称重前12小时适当控料,减少胃肠内容物影响。

(2)体尺测量法(无地磅时使用):测量体长(耳中点至尾根)和胸围(肩胛后绕胸一周),按肥瘦程度选用公式:

上等肥猪:体重 = (体长×胸围)÷142  

中等肥猪:体重 = (体长×胸围)÷152  

一般肥猪:体重 = (体长×胸围)÷162  

眼观估重法:经验人员结合体型和生长曲线估重,误差需控制在5kg内,定期与实际称重对比校准。

2,采食量数据收集  

(1)按栏记录每日投料量和剩余量,每周汇总一次。

(2)定期校准料秤和投料工具,确保数据准确。

(3)推荐使用分组记录表,避免全群混合计算。

3,健康数据记录  

(1)发病记录:详细记录症状、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

(2)死亡记录:包括死亡时间、原因及体重。

(3)药费记录:按栏或批次统计药品使用量和费用。

4,标准化表示例  

(1)生长记录表:栏号、初重、末重、饲养天数、ADG。

(2)采食记录表:每日投料、残料、计算采食量。

(3)健康记录表:发病头数、治疗记录、死亡淘汰情况。

(4)成本记录表:饲料、兽药、人工、水电等支出。

四、评估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评估

1,建立标准化记录体系  

设计简易表格,覆盖生长、采食、健康、成本四类数据,确保一线员工易操作、易填写。

2,定期评估机制  

(1)周度评估:重点分析采食量和生长趋势,及时发现问题。

(2)月度评估:全面审查生长性能、健康指标和成本效益。

(3)批次评估:每批猪出栏后总结分析,为下一批提供改进依据。

3,数据分析方法  

(1)趋势分析:对比不同时期数据变化,识别改善或恶化指标。

(2)对比分析:不同栏舍、批次间性能对比,找出管理差异。

(3)标杆对比:与行业优秀水平对照,明确改进方向。

4,实施要点  

(1)指定专人负责数据汇总与分析,确保持续性。

(2)将评估流程融入日常操作,避免额外负担。

(3)定期培训员工,强化数据收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基于数据的成本与管理优化策略

1,饲料成本优化  (部分)

(1)添加剂使用:添加对肠道健康、免疫力提升、消化率/消化能力提升的功能性添加剂,提高饲料转化,降低料耗(每头猪可节省约30公斤饲料)。

(2)改进饲喂方式:干料改为干湿料或粥料(水料比4:1,水温40℃),提升适口性和吸收率。

(3)利用辅助饲料:添加10%发酵糟渣或果渣,降低成本5%以上。

2,生长性能提升  

(1)优化密度:冬季0.8㎡/头,夏季1.0㎡/头,减少应激。

(2)改善环境:夏季遮荫降温,冬季保温(理想温度18–20℃)。

(3)减少转群应激:避免抓耳提肢,选择适宜时段转群。

3,健康管理强化  

(1)预防为主:严格执行栏舍洗消流程(清理→消毒→干燥→检测)。

(2)分段保健:转群后30天内防控断奶应激和细菌性疾病;  

                           30–60天重点防控呼吸道疾病。  

                           其他。。。

(3)病弱猪护理:单独饲养,提供粥料,控制温差≤3℃。

4,出栏策略优化  

(1)体重90–120公斤时出栏效益最高,超过90公斤后增重减慢且脂肪沉积增加。

(2)按体重分批销售,提高整齐度;残次猪折价处理或淘汰。

六、针对中小规模的实施建议

500头母猪场需兼顾操作可行性和数据代表性:  

(1)采样代表性强:每次抽样不少于3栏,每栏抽样率≥20%,选择中等体型猪群,定期轮换栏舍。

(2)数据管理简化:设计易懂记录表,开发Excel自动计算模板,减少人工误差,关键指标可视化展示。

(3)人员培训与激励:培训一线员工数据收集方法,解释指标意义,建立绩效挂钩机制(如数据质量奖金)。

(4)工具适配:优先采用地磅抽样称重法,无地磅时用体尺测量法,逐步引入智能估重设备提升效率。

七、常见问题

1,数据不准:定期校准测量工具,同一人操作同一项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员工不配合:简化记录流程,解释数据价值,建立奖励机制(如节约成本提成)。  

3,评估难以持续:将评估融入日常操作,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回顾讨论结果。  

4,指标波动大:注意环境、季节、品种差异,建立内部标杆而非盲目对标行业最高水平。  

5.成本记录遗漏:采用分类成本表,每周汇总,避免漏记水电、人工等间接成本。

     对于中等规模母猪场而言,建立育肥阶段产品评估体系无需复杂设备,关键在于系统化数据收集、科学分析和持续改进。通过监测生长性能、经济效益和健康指标,猪场可精准发现问题、优化成本、提升效益。实施中需注重数据准确性、员工参与性和操作可持续性,逐步形成“数据驱动决策”的管理文化。未来可引入智能化技术(如AI估重)进一步提升效率,但核心仍是坚持严谨、实用的评估方法,最终实现持续盈利与可持续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