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免疫效果受病毒特性、疫苗使用、猪群状态、饲养管理等多因素影响,免疫失败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 “多因素叠加” 的结果。结合临床实践,导致其免疫失败的四大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类,覆盖 “病毒 - 疫苗 - 宿主 - 环境” 全链条:

一、病毒本身的特性:免疫逃逸与持续感染

蓝耳病病毒(PRRSV)的生物学特性是导致免疫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两点:

1、高变异性导致 “疫苗株与流行株不匹配”PRRSV 属于 RNA 病毒,基因组易发生突变(尤其是编码囊膜蛋白的 ORF5 基因),且不同毒株间易重组形成新变异株(如国内曾流行的 “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HP-PRRSV、近年出现的 NADC30-like 株、CH-1a-like 株等)。若猪场选择的疫苗毒株(如经典株疫苗)与本场或当地流行的毒株抗原性差异过大,疫苗诱导的抗体 / 细胞免疫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流行毒株,必然导致免疫失败 —— 这是当前临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持续感染与免疫抑制PRRSV 可在猪体内(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结)长期潜伏,即使免疫后,病毒仍可能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形成 “免疫耐受” 或 “持续带毒” 状态。同时,病毒会破坏猪的免疫系统(如损伤肺泡巨噬细胞、抑制 T 淋巴细胞功能),导致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不仅影响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应答,还会增加其他疾病(如圆环病毒、猪瘟、支原体肺炎)的感染风险,形成 “免疫失败 - 继发感染” 的恶性循环。

二、疫苗选择与使用不当:操作层面的关键失误

疫苗是防控蓝耳病的重要工具,但选择错误或使用不规范会直接导致免疫无效,具体包括:

疫苗类型与毒株选择错误蓝耳病疫苗分为 “灭活疫苗” 和 “弱毒活疫苗”,二者适用场景不同:

(1)弱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强、起效快,但存在 “毒力返强”“水平传播” 风险,适合流行压力大的猪场(如爆发期紧急免疫、后备母猪驯化);

(2)灭活疫苗安全性高、无散毒风险,但免疫应答慢、需多次免疫,适合流行压力低的猪场(如种猪基础免疫、仔猪加强免疫)。若在高流行压力场使用灭活疫苗,或在阴性场盲目使用弱毒活疫苗(导致病毒引入),均会导致免疫失败;此外,前文提到的 “毒株不匹配” 也属于此类错误。

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程序需结合猪群年龄、母源抗体水平、流行情况制定,常见误区包括:

(1)仔猪免疫过早 / 过晚

仔猪出生后会从母乳获得母源抗体,若在母源抗体水平高时(如 7 日龄前)免疫,母源抗体会中和疫苗病毒,导致 “免疫空白”;若过晚(如 4 周龄后)免疫,易受野毒感染后再免疫,无法有效清除病毒。

(2)种猪免疫间隔不当

母猪若仅在后备期免疫 1 次,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无法为仔猪提供足够母源抗体;公猪若长期不免疫,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病毒,导致母猪感染。

(3)紧急免疫时机错误

猪场爆发蓝耳病时,若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猪(如发烧、不吃料)免疫弱毒活疫苗,不仅无法控制病情,还可能因疫苗病毒与野毒重组加重症状。

(4)疫苗质量与操作失误

疫苗储存 / 运输不当(如弱毒活疫苗未低温保存、反复冻融)会导致病毒效价降低或失活;

免疫操作不规范(如注射剂量不足、漏免、注射部位错误、消毒不彻底导致交叉感染),无法诱导均匀的免疫应答;

使用过期、劣质或无正规批准文号的疫苗(如非法进口疫苗、三无产品),本身无免疫保护作用。

三、猪群自身免疫状态差:免疫应答的 “基础薄弱”

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的前提是猪群具备正常的免疫功能,若猪群本身存在免疫抑制或健康问题,即使疫苗和操作无误,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1)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群若同时感染 “免疫抑制性病原”(如猪圆环病毒 2 型 PCV2、猪瘟病毒 CSFV、支原体肺炎 Mhp、附红细胞体),会破坏免疫器官(如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功能,导致机体无法对蓝耳病疫苗产生有效应答。例如,感染 PCV2 的猪会出现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此时接种蓝耳病疫苗几乎无效。

(2)猪群体质与营养失衡

仔猪(尤其是新生仔猪、断奶仔猪)免疫器官未发育成熟,免疫力本就较弱;老年猪、病后恢复期猪的免疫功能也会下降,均易导致免疫失败。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 A、E)、微量元素(如硒、锌)或蛋白质,会影响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生成和抗体合成,降低疫苗诱导的免疫水平。

(3)应激因素持续影响

猪群遭遇应激(如转群、换料、高温 / 低温、密度过高、运输、断奶)时,会分泌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功能。若在应激期(如夏季高温、仔猪断奶后 1 周内)接种蓝耳病疫苗,会显著降低免疫应答效率,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四、饲养管理与生物安全缺失:“外部干扰” 破坏免疫效果

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是免疫成功的 “保障”,若这两项工作不到位,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免疫失败:

生物安全漏洞导致病毒持续传入猪场若未做好 “引种检疫”(引入带毒种猪)、“车辆 / 人员消毒”(携带病毒入场)、“全进全出”(不同日龄猪混养导致交叉感染),即使猪群免疫过疫苗,仍会持续接触强毒野毒。当野毒载量过高或毒力过强时,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无法抵御,最终导致免疫失败并发病。

(1)饲养环境恶劣加剧免疫负担圈舍潮湿、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粪便堆积等恶劣环境,会持续刺激猪群呼吸道和免疫系统,导致猪群处于 “亚健康状态”(如慢性呼吸道炎症)。此时猪群的免疫功能已处于 “代偿状态”,接种疫苗后不仅难以产生有效应答,还可能因免疫应激诱发其他疾病(如继发细菌性肺炎)。

(2)药物使用不当干扰免疫应答在免疫前后使用 “免疫抑制性药物”(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影响疫苗诱导的抗体和细胞免疫生成。例如,免疫前 3 天至免疫后 7 天内使用地塞米松,会显著降低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结:免疫失败是 “多因素协同” 的结果

实际养殖中,猪蓝耳病免疫失败很少由单一原因导致,多是 “病毒变异 + 疫苗选择错误 + 猪群免疫抑制 + 生物安全漏洞” 的叠加效应。例如:猪场使用经典株疫苗应对 NADC30-like 流行株(病毒因素),同时仔猪断奶后应激期免疫(猪群因素),且圈舍密度过高、通风差(管理因素),最终必然导致免疫失败。

因此,规避免疫失败需采取 “综合措施”:先通过基因测序明确本场流行毒株,选择匹配的疫苗;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结合母源抗体检测);做好猪群健康管理(防控免疫抑制病、改善营养、减少应激);强化生物安全(阻断病毒传入)—— 四者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蓝耳病免疫效果。

文章来源:猪病通课堂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