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阶段遭遇急性腹泻直接导致饲料报酬降低、生长停滞、药费增加,甚至死亡,在众多病原中,猪沙门氏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病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猪沙门氏菌导致育肥猪急性腹泻的病理原因。

01

病原与流行病学


一、 病原与流行病学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主要由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引起。其中,猪霍乱沙门氏菌更倾向于引起败血型感染,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则是导致肠炎和急性腹泻的主要元凶。

流行率:据国内外多项研究统计,猪群中沙门氏菌的带菌率相当高,可达30%-50%甚至更高,但临床发病与否取决于菌株毒力、猪群免疫力及环境压力。

高发阶段:虽然各阶段猪只均易感,但断奶仔猪(4-12周龄)和育肥前期猪(13-16周龄) 是最易暴发急性肠炎型疾病的阶段。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每克粪便中含菌量可高达10^6 - 10^9 CFU。环境、水源、饲料、器械以及鸟类、啮齿类动物都可成为机械传播媒介。

诱发因素: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饲料突然更换、长途运输、霉菌毒素污染及其他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的混合感染,都会显著提高发病率。

主要致病血清型及其临床特征

02

病理机制

沙门氏菌导致腹泻是一个多步骤、极其复杂的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病理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环节,如流程图所示:

上述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一、黏附与侵袭(关键启动步骤)

沙门氏菌依靠菌毛等黏附素特异性地识别并附着到回肠和结肠的黏膜上皮细胞(M细胞和肠细胞)上。随后,它激活其III型分泌系统(T3SS-1),向宿主细胞内注入多达数十种效应蛋白。这些蛋白“劫持”了宿主细胞的骨架系统,引发细胞膜发生皱褶(Ruffle),将细菌包裹并吞噬进细胞内,形成沙门氏菌囊泡(SCV)。这意味着细菌突破了肠道物理屏障的第一道防线。

二、细胞内生存与繁殖

进入细胞后,沙门氏菌能在SCV中存活并大量繁殖,逃避宿主的体液免疫攻击。它还能随着巨噬细胞的移动进行扩散,导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

三、毒素与炎症反应

1、内毒素(LPS):沙门氏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在其死亡裂解后释放,是引起发热、休克和组织损伤的关键物质。

2、外毒素:某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类似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毒素,直接导致肠液分泌增加。

3、炎症介质风暴:最重要的是,沙门氏菌的侵袭会激活宿主细胞的炎症信号通路(如NF-κB),导致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 IL-1β, IL-6, IL-8) 释放。这些细胞因子招募大量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至感染部位,引发急性、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4、肠道病理损伤(结构性破坏):剧烈的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损伤、脱落,肠绒毛显著萎缩,隐窝代偿性增生。健康的绒毛是吸收营养和水分的关键结构,而其萎缩直接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滞留,最终表现为急剧的水样腹泻。绒毛萎缩和隐窝增生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病理组织学测量来衡量。

沙门氏菌感染对肠道形态学的典型影响(病理组织学数据)

四、病理变化直接反应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是急性水样腹泻?

因为肠道吸收功能瞬间崩溃,加上炎症和毒素刺激分泌,导致大量液体无法被吸收。

为什么猪会迅速脱水消瘦?

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Na+, K+, Cl-)大量流失,引起脱水、血液浓缩、酸中毒和体重急剧下降。

为什么抗生素治疗有时效果不佳?

沙门氏菌是兼性胞内菌,许多抗生素难以在细胞内达到有效浓度。且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

03

防控策略


基于上述病理机制,防控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思路从“治疗”转向“防患于未然”。

三、免疫与用药

1、抗菌药物治疗

氟苯尼考(Florfenicol):广谱抗菌,对沙门氏菌通常有较好的敏感性。剂量:20%注射液,按20 mg/kg体重(即0.1ml/10kg)肌肉注射,每48小时一次,连用2-3次。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浓度依赖性杀菌剂,组织穿透力强。剂量:5%或10%注射液,按2.5-5 mg/kg体重(以恩诺沙星计)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5天。注意休药期。

头孢噻呋(Ceftiofur):第三代头孢,效果确切。剂量:5%注射液,按3-5 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5天。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注射液)也可作为选项,但耐药率较高,需确保敏感。

疗程要足:即使症状好转,也应完成整个疗程(通常3-5天),以防复发和产生耐药性。

2、补液与支持疗法(对症治疗,至关重要!)

纠正脱水和酸中毒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抗菌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对于尚能饮水的病猪,可在饮水中添加高质量口服补液盐(含有葡萄糖、钠、钾、氯、碳酸氢盐等)。提供清洁、充足的饮水。

腹腔补液:对于严重脱水、厌食厌饮的病猪,这是最有效的救命措施。

溶液:使用等渗的复方电解质溶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

方法:将猪侧卧保定,在腹部右侧、髋关节向前至最后一对乳头的中间区域,用碘酊消毒后,将针头(12号)垂直刺入腹腔,回抽确认无血液或肠内容物后,连接输液器注入预热至37℃左右的液体。

剂量:根据脱水程度,每次可注入500-1000ml,每日1-2次。

补充能量与维生素:可在补液剂中添加维生素C(抗应激)、维生素B(促进食欲)和ATP(能量)等。

3、辅助治疗

解热镇痛:若病猪高热(>40.5℃),可使用氟尼辛葡甲胺等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反应和中毒症状,剂量按说明书使用。

肠道保护剂:使用蒙脱石散等吸附剂,帮助吸附细菌毒素,保护肠黏膜。

微生态制剂:在抗生素疗程结束后,使用益生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二、 群体防控干预方案(针对全群或同栏舍猪只)

当出现个别病例时,意味着整个群体都已暴露在病原之下,部分猪可能处于潜伏期或亚临床状态。群体干预的目的是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新发病例。

1、群体给药(预防与治疗相结合)

策略:通过饮水或饲料投喂敏感抗生素,使全群猪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清除体内潜伏的细菌。

药物选择:选择水溶性好或适口性好的药物用于群体投药。

饮水给药:首选方式,因为病猪通常更愿意喝水而非吃料。可使用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水溶剂。根据猪群总体重计算全天药量,集中通过饮水器投喂,每天一次,连续5-7天。确保给药前停水2-3小时,以保证药液能在短时间内被均匀摄入。

饲料给药:作为备选。可将氟苯尼考、新霉素、磺胺类药物等预混剂拌入饲料中。确保混合均匀,并计算采食量,保证每头猪摄入足够剂量。

剂量:通常低于个体治疗剂量。

常用群体给药方案参考

2、环境管理与消毒

立即加强消毒:对猪栏、通道、料槽、水线等进行了终末消毒。

粪便处理:及时清理粪便,堆积发酵,防止交叉污染。

降低密度:如果栏舍过于拥挤,应尽可能分散猪只,减少应激和传播机会。

3、饮水管理与营养调整

保障饮水清洁:清洗水线,在饮水中添加酸化剂(如有机酸,pH值调至3.5-4.0),既能抑制水中病原菌,又能抑制肠道内的沙门氏菌。

调整日粮:短期内可适当降低蛋白水平,增加易消化的能量原料(如膨化玉米),减轻肠道负担。添加氧化锌(断奶后已有规定,育肥期需谨慎)、中短链脂肪酸等具有抗菌功能的添加剂。


【版权声明】来源:惠养猪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