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判断:明确“不产猪”的时间与母猪状态

1. 核心时间阈值:羊水破后2小时内未产仔,先保持环境安静,观察母猪状态(是否有努责、呼吸、腹部收缩);若超过2小时无任何产仔迹象,或超过4小时仅产出部分仔猪(仍有胎动但无分娩动作),必须立即干预。

2. 观察母猪信号:

- 若母猪频繁起卧、弓背、努责(腹部用力收缩)但无仔猪产出,可能是胎儿胎位不正或产道狭窄;

- 若母猪躺卧不动、呼吸急促、精神萎靡、不努责,可能是体力耗尽或子宫收缩无力。

二、初步干预:创造条件,辅助自然分娩(羊水破后2-3小时内)

若母猪有微弱努责,先通过环境调节和物理辅助促进产仔,避免直接人工干预(减少感染风险)。

1. 调整分娩环境:

- 保持产房安静,关闭灯光(仅留弱光),禁止人员频繁走动(母猪紧张会抑制宫缩);

- 产房温度控制在20-22℃,地面铺干净干草(减少母猪应激)。

2. 物理辅助促宫缩:

- 给母猪饮用温盐水(38-40℃,加少量红糖) ,补充水分和能量,增强体力;

- 轻轻按摩母猪腹部(从乳房向后下方抚摸,每次5-10分钟),刺激子宫收缩;

- 若母猪愿意站立,可缓慢驱赶其在产房内走动(10-15分钟),帮助胎儿调整胎位。

3. 药物辅助(谨慎使用):

- 若确认是“子宫收缩无力”(有努责但力度弱、频率低),可注射缩宫素(按母猪体重,每100公斤注射10-20单位);

- 注意:胎位不正时禁止用缩宫素(会导致胎儿堵塞产道,加重难产),必须先确认胎儿胎位正常(可通过腹部触诊或产道检查判断)。

三、人工助产:羊水破后3小时仍未产,需手动辅助(严格消毒!)

若初步干预无效,需进行人工助产,核心是“消毒、润滑、轻拉”,避免损伤母猪产道和胎儿。

1. 准备工具(提前消毒):

- 操作人员:剪短指甲、用肥皂水洗手,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消毒手臂(至肘部);

- 辅助工具:准备医用润滑液(或用食用油代替)、干净毛巾、一次性手套(推荐)、消毒过的剪刀(备用,剪脐带)。

2. 操作步骤:

- 让母猪侧卧(便于操作),用润滑液涂抹手臂和母猪产道口;

- 缓慢将手臂伸入产道(动作轻柔,避免强行插入),触摸胎儿位置:

- 若摸到胎儿头部(有鼻梁、嘴巴)或前肢(有蹄子),说明胎位正常,用手指扣住胎儿下颌或前肢根部,配合母猪努责时轻轻向外拉(力度与母猪努责节奏一致,不可硬拉);

- 若摸到胎儿臀部或后肢,属于“倒生”,需快速拉出(倒生仔猪易缺氧),可扣住胎儿后肢根部,随努责向外拉。

3. 注意事项:

- 每次伸手操作时间不超过30秒,避免产道缺氧或感染;

- 若拉不动,不可强行用力(可能导致胎儿肢体断裂或母猪子宫脱垂),需立即停止,转下一步紧急处理。

四、紧急处理:助产无效或出现危险信号,立即联系兽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说明难产严重,需专业兽医介入(避免延误导致母猪和仔猪死亡):

- 人工助产1小时仍未拉出胎儿,或拉出的仔猪已死亡;

- 母猪出现“产道出血(鲜红色)、呼吸微弱、卧地不起”等症状;

- 母猪腹部仍有明显胎动,但无任何努责动作(可能是子宫破裂风险)。

五、产后护理:无论是否助产,都需预防感染

难产处理后,需重点护理母猪,避免产后炎症:

1. 给母猪注射消炎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按说明书剂量,连续注射3天),预防子宫炎和产道感染;

2. 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外阴和肛门周围,保持清洁;

3. 产后6小时内,给母猪喂少量温麸皮盐水(易消化),24小时后恢复正常哺乳料饲喂,逐步增加喂料量(避免肠胃负担)。

总之,母猪羊水破后“不产猪”的核心是“抢时间”——2小时内观察,2-3小时初步干预,3小时后人工助产,无效则立即找兽医,同时全程严格消毒,平衡“干预及时”和“减少损伤”,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母猪和仔猪安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