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接受和认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尤其规模化养殖场,更加理解和相信,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根本路径,就是做好疾病预防。能让所养的家禽健康生长,不得病、少得病,顺利出栏,收益稳定,是所有人一致的追求。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只知道预防好,要做预防,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预防,从哪方面下手。多数人,都只是片面地做一些工作,或者人云亦云地用一些产品。多数人,都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想法和做法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疾病预防思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养殖场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很大成本来做预防,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预想得好。于是,很多人逐渐开始怀疑预防有没有用,或者干脆放弃了预防保健的做法,仍然回到治疗为主的思维中。
正源大地在多年的市场实践过程中,不断观察、思考、总结,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思路,经过细心梳理,结合实践中各种疾病预防方案,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疾病预防思维:以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项因素,四时五气,六淫病邪,七个措施,八项管理,九个目标为基本着力点。围绕这八个词九个数字,扩展开来,分解出具体的疾病预防方案,可使我们养殖的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效果理想,少走弯路,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下面,我们来具体阐述一下《家禽疾病预防系统性思维》:
一个中心:提升机体免疫力。
要预防疾病,“免疫力”是必须要提及的一个词,机体免疫力是保障机体健康的基础,所以,这是疾病预防系统性思维的一个中心。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机体免疫力”这个中心来做。换句话说,没有“机体免疫力”,其他的预防工作都是白费力气。
免疫力包括“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两个方面。用中兽医理论来讲,就是“正气”,用现代医学来讲,就是“抗体”。疾病得不得,得了能不能治,治了能不能好,归根结底都是“免疫力”起的决定性作用。一旦机体失去“免疫力”,即便是用药物杀死了身体里所有的“病原体”,机体也活不了,因为脏器功能衰退,因为血氧供应不足,最终都会死亡。“癌症”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讲疾病预防,先讲提升机体免疫力。如何来做?也要从两个方面来讲:
1、扶正祛邪。这是中兽医理论,这个词大家都能理解,这也是从“非特异性免疫力”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中兽医所讲的“正气”比较抽象,所以我们尽量把他讲得简单易懂一点。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要把这一条当作重中之重,纳入管理程序里,定期地给家禽辅以扶正祛邪的药物,来提升“非特异性免疫力”。
2、增强抗体。这是现代医学理论,这个词也比较容易理解,“抗体”大多指的是“特异性免疫力”。比如XX病毒抗体,XX细菌抗体,XX毒素抗体等,具有针对性,特征性的免疫力。
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一些比较明确的,有理论依据的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或者补给外源性抗体来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这也是家禽养殖中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是有一点,我们发现有很多时候,给家禽做了疫苗,打了抗体,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仍然得病,这就要从“非特异性免疫力”方面去考虑了。要用提升“非特异性免疫力”(扶正)的方法来弥补“特异性免疫力”的缺陷,或许能将预防疾病的效果提高起来。
两条主线:消化道和呼吸道。
预防家禽易发疾病,要有主线,思路要清晰,方法要简便。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行事。更不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什么都能管的产品上”。这是我们在这几年的实践当中,得到的真实体会。
无论什么疾病,首先都要经过消化道黏膜和呼吸道黏膜,透过这两道防御屏障,才能进入体内。这两道防御屏障,就如同城墙,“城墙”坚固,外邪自然不能侵犯,反之,病原体可轻易越过“城墙”,侵入机体,那么,无论我们怎么用药防治,都无济于事,徒增成本。
1、保护好消化道非常重要。古语云“病从口入”。有多少疾病都是吃进去的?比如现在人人皆知的霉菌问题,就是通过消化道侵入机体,然后再侵害各个内脏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一旦机体各内脏系统功能失调,疾病混合感染,治疗起来就倍加艰难,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预防疾病先从保护消化道开始。健脾胃,养肠道,保护消化功能,保护消化道黏膜,就是保护这道防御屏障。
2、保护好呼吸道也非常重要。家禽发生的多数疾病,都是通过呼吸道引起的,由于家禽呼吸系统的特殊性,和饲养环境的特殊性,呼吸道疾病不断发生,病原体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机体,迅速攻占各个内脏器官,使得疾病难以治愈。呼吸道黏膜也是家禽机体非常重要的一道防御屏障,所以保护好呼吸道,也是预防疾病的一条主线。
怎样保护好呼吸道?光靠吃药是不行的。一些清肺化痰,润肺止咳的中药,或者鱼肝油,是可以对保护呼吸道有好处,但是常用不是办法,适度地使用还可以。保护好呼吸道还是要从环境入手,保持舍内外的环境适宜,温湿度调整合适,没有粉尘,空气新鲜,这首先是保护呼吸道的重要方法。如果这些管理措施做不到,呼吸道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完全依靠药物来保护呼吸道,成本太高,且不容易实施,所以还要和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结合起来。
三项因素:内因、外因、诱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外因和诱因这三项因素。而且,这三项因素要互相结合才可引起发病,否则缺少一项都不至于发病。这是我们在学习《兽医学》里所讲的病因学最基础的概念。
内因是指机体的本身的生理状态,即感受性和抵抗力。说简单一点,就是内脏器官的健康状态和机体免疫力。所以,仍然离不开一个中心。
外因是指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对于家禽而言,多数还是病原体的侵害。
诱因是指,气候温度变化,管理疏漏,应激等各种条件诱发疾病发生的因素。
没有外因,机体不会发病;只有外因,没有内因,机体不会发病;有外因也有内因,但没有诱因,机体也不会发病。
举个例子:滑液囊支原体这个疾病,就跟诱因有很大关系。支原体潜伏在机体内,长期存在,无法清除,内因和外因我们都无法控制。但是为什么有的养殖场不发病,而有的养殖场却总是发病?这是诱因起的作用。最常见的诱因就是应激,转群的应激,防疫的应激,密度的应激,惊吓的应激,天气的应激等等,只要一受到应激因素,有了发病条件,滑液囊支原体就来了。
所以,预防疾病的系统性思维里,不能忽略了三因,无论哪一点我们多加注意,做到位了,都可降低家禽发病率,起到预防效果。
四时五气:春,夏,长夏,秋,冬。
要做疾病预防,不能不结合自然气候。很多疾病都跟自然气候有紧密关系,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冬天易发流感、呼吸道病,夏天易发肠炎、腺肌胃炎、鸡痘等。中兽医理论中的“四时五气调理方药”,对于我们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四时五气是指:春季多风,夏季暑热,长夏暑湿,秋季干燥,冬季寒冷,每个时节都有各自的气候特点,每个时节相对应的主气则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理解了四时五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特点,相对应地来给家禽做预防,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
春季多风时,调理肝脏,预防肝病;
夏季暑热时,清热凉血,预防暑热性疾病;
长夏湿气重时,清热燥湿,预防湿热性疾病;
秋季干燥时,降燥润肺,预防呼吸道疾病;
冬季寒冷时,温阳补肾,预防风寒性疾病。
每个时节都有相对应的预防方案,不要一种方案或者一个产品用到底,既能起到预防效果,又不至于浪费成本。
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病邪也是中兽医理论,是中兽医里所讲的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有外因也有内因。
我们要了解这六种邪气的特点,以及会对机体造成哪些伤害,根据这些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预防,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外因的影响,一方面加强内因的防御,使得家禽有能力抵抗六淫病邪,降低发病率,这也是系统性思维里的一部分。
例如:
风属阳邪,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游走不定,且为百病之长,可携寒、暑、湿、燥、火共同致病。风邪侵害肝脏,外因为机体感受风邪侵袭,内因为肝脏功能失调。因此,我们在做预防时,一方面要尽力降低外界环境当中的风袭扰家禽,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好肝脏功能,使机体防御功能增强,不怕风吹,则可达到想要的结果。
另外,寒、暑、湿、燥、火也各有特点:寒性清冷,向下,凝滞疼痛,易伤阳气,侵害肾脏;暑性炎热,伤津耗气,易伤阴气,迫血妄行;湿性黏腻,重浊,缠绵难退,易伤脾胃;燥性干,易于耗津伤肺;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证红肿热痛,也有内火和外火之分等等。
根据这些六淫致病的特点,我们可以清楚地分析家禽疾病的根源,尽早地判断疾病,早做预防,早作调整,以降低用药成本,减少损失。尤其在季节气候变换时,观察风、寒、暑、湿、燥、火对家禽健康的影响,尽早调整饲养管理措施,少走弯路。
七个措施:预防保健六加一。
预防保健六加一也是正源大地总结出来的家禽预防保健方案。是指六个预防措施——补气血、调肝肾、健脾胃、养肠道、解霉菌、清里热+一个管理措施——生物安全。
六个预防措施是调理内因,一个管理措施是消除外因。六个预防措施是提升机体免疫力,一个管理措施是减少外邪入侵。都是系统性思维里的一环。
六个预防措施里,调肝肾、健脾胃、养肠道、解霉菌,都是基于消化道健康所进行的。补气血、清里热也对消化道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一个管理措施,则更侧重于对呼吸道健康的保护。
因为中兽医理论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跟养殖实践结合不起来,所以很多人都只是觉得有道理,却没办法应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将理论简化,跟养殖实践相结合,让大家好理解,可应用,行得通,所以就出现了“预防保健六加一”。
八项管理: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通风,应激,控料,防疫。
要预防疾病,不能单纯地依靠药物,饲养管理的调整必须要结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要用系统性思维来诠释预防保健,而不是把用药方面过于夸大,却把管理方面选择性忽视。
良好的管理是减少发病的前提,精细化的管理更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在此之上,结合药物预防,才是完整的系统性的思维。
谈管理绕不开的八个词: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通风、应激、控料、防疫。这八个词是重点,是关系成败的因素。还有其他一些比如:添料、加水、捡蛋、转群、断喙、打扫卫生、冲洗水线等等,是常态,是基础,只要细心就能做好。而前面八项,确实需要费心费脑,不断研究的项目,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涉及到思维想法的问题,所以放在重点位置。
温度:温度的调节要参照标准,但不能完全依靠标准,最终还是要以家禽的实际状态和禽舍环境来调节。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以家禽舒服为准,不挤堆、不张嘴为好。但是要切记一点,千万不能忽高忽低、拉锯式的调节,那样的危害是巨大的,十有八九都养不好。这也是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
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在各个养殖精细化管理方案中都有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其他几项如:湿度、密度、光照、通风等,也是如此,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参照标准但不能依赖标准,一切工作的核心还是在于人,人的理解和操作是至关重要的,设备厂房再好再先进,管理制度再完善,始终都要由人来执行,一旦现场操作的人理解有偏差,或者生搬硬套,预防疾病的结果都会打折扣,甚至以失败告终。
另外还有三项:应激,控料,防疫,这三项管理措施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生产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商讨。总的原则,就是让家禽尽可能地降低应激,减轻内脏负担(肝、脾、肾、胃肠道等),减少不必要的疫苗,通过“减负”来实现减少家禽发病,健康生长,并且能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