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染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BV) 方向解决青年鸡支气管堵塞、腺肌胃炎、输卵管堵塞问题,核心在于控制IBV的感染、复制和传播。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核心原则:减少病毒载量、阻断传播途径、增强鸡群抵抗力 1.精准免疫接种 - 防控的基石 选择合适的疫苗毒株: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了解当地或本场流行的IBV血清型。通过实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测序)确定优势毒株,选择与之匹配或交叉保护性好的疫苗毒株 ,但是目前在售的疫苗如 Mass, 491, H120, Ma5,QX-like 等与流行株偏差较大,交叉保护不理想,是近几年传支流行的主要因素。   由于传支毒株的变异,现在表现为多组织嗜性,呼吸道病变中典型的是支气管堵塞,消化道病变是腺肌胃炎,泌尿生殖道病变表现为花斑肾、输尿管尿酸盐沉积、左侧输卵管堵塞、右侧输卵管多表现铃铛水泡等等的病变同时出现。 2.科学的防控: 理论上可选择应该选择目前流行的毒株疫苗,由于毒株的变异,目前产品效果的不理想。再加上兽药生物制品GMP的管控,疫苗研发与投放市场的滞后性,只能退而先选抗体来应急。 蛋鸡: 10日龄内传支流行毒株抗体饮水1次,连续用2-3天,1g抗体粉用到1000只鸡的量; 25-30日龄左右,传支流行毒株抗体饮水,连用3天,1g抗体粉用到500只鸡; 50-60日龄左右,传支抗体饮水,连用3天,1g抗体粉用到300-500只鸡; 成鸡用量1g用到300只左右。 肉鸡:

10日龄内,1克1000只,20日龄内,1克500只,30日龄左右,200-300只。 以上阶段如果有呼吸道症状适当加量用。 3.严格的生物安全 - 阻断病毒传入和场内传播 隔离与分区: 实行“全进全出”制,不同批次、不同日龄鸡群严格隔离饲养,最好在不同场区。生产区、生活区严格分开。 车辆与物品消毒: 对所有进入场区的车辆(尤其是饲料车、运鸡车、蛋车、粪车)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物品、工具、设备进入生产区前必须有效消毒。 垫料与粪便管理: 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垫料。及时清理粪便,防止堆积发酵产生氨气(损伤呼吸道黏膜,易感IBV)。粪便处理场所远离鸡舍。 空气过滤(高价值种鸡/低免蛋鸡): 在IBV高发区域或高生物安全要求的鸡场,可考虑对进风口安装空气过滤系统。 通风与温湿度: 保持良好通风,提供充足新鲜空气,排出粉尘、湿气和有害气体(尤其是氨气,强烈刺激呼吸道)。维持适宜稳定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冷热应激或过度干燥/潮湿。 降低饲养密度: 避免过度拥挤,保证每只鸡有足够的空间和空气。 加强监测与早期预警 临床观察: 每日仔细观察鸡群精神状态、呼吸状况(啰音、咳嗽、甩鼻)、采食饮水、粪便等,发现异常尽早检测。 4.病原学监测: 定期检测: 在关键点(如免疫前后、转群前后、发病初期)采集气管拭子、泄殖腔拭子或病弱鸡组织(气管、肺、肾、输卵管)进行病毒分离或RT-PCR检测,监控IBV的存在和流行毒株变化。 发病时诊断: 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问题,采食量下降,立即采集典型病料送实验室确诊(鉴别IBV、H9、支原体、细菌等),指导精准用药和防控。 5.减少继发感染 控制支原体、流感: 鸡毒支原体和流感是IBV最重要的“帮凶”,协同加重呼吸道损伤和堵塞。需要通过种源净化、疫苗免疫和敏感药物进行防控。 控制细菌感染: IBV损伤呼吸道和输卵管黏膜后,极易继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细菌感染,导致更严重的炎症、渗出和堵塞。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在发病初期或易感阶段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或治疗。或是做自家细菌灭活苗来防控,这种方法无药残,保护期长。 6.总结关键点: 疫苗是核心: 匹配最新流行毒株疫苗(希望具备研发能力的单位尽早做出成果应用市场)。 生物安全是屏障: 严防病毒传入,切断场内传播链。 环境是保障: 良好的通风、温湿度和低粉尘环境是呼吸道健康的基础。 监测是眼睛: 及时检测发现病毒,卵黄抗体及时使用中和病毒,尽早切断病毒来源。 继发感染是帮凶: 必须同时有效控制支原体和细菌。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