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

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引起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以下是对蓝耳病毒的详细介绍:
一、病原特性
1. 分类与形恋:
蓝耳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病毒呈卵圆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
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m.
2.基因组与变异:
蓝耳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分子量约1.5×10^6,组长约15kb。
病毒存在变异现象,根据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可分为欧洲型(LV株为代表
株)和美洲型 (ATCC-VR2332株*代表株)。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均属美洲型,且存在变异现象。
3.抵抗力:
蓝耳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相对较弱,对有机溶剂敏感,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
病毒在pH6.0时稳定,在pH小于5或大于7的条件下感染力降低。
病毒在4°C下仅存活一个月,37°C存活18小时,56°C存活15分钟以内,干燥可很快使病毒失活。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病猪通过呼吸道排出病毒,污染空气,健康猪吸入后感染)和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猪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
病毒也可通过精液传播,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猪。
2.易感动物:
蓝耳病毒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
三、临床症状
1. 母猪:可能出现晚期流产、早产、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等症状。
2. 仔猪: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皮肤发绀(蓝紫色变化)、淋巴结肿大、精神沉郁等症状。部分仔猪可能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3. 其他猪:可能出现发热、厌食、呼吸障碍等症状。
四、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肺水肿、出血、淤血;扁桃体出血、化脓;脑出血、淤血;心肌出血、坏死;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淋巴结出血;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等病理变化。
五、防控措施
1. 生物安全: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避免病毒传入猪场。
2.科学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情况及免疫效果,定期优化免疫方案,选取匹配毒株的疫苗进行免疫。
3.强化管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如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保持卫生等。
4. 检测监测:定期对抗体、抗原含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
5. 药物防控:使用保健药物降低蓝耳病原带毒数量,防止各种细菌继发感染。
综上所述,蓝耳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病原体,对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来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和流行。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