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发病原因(冬春季病因)

一、冬春季发生猪病的原因

(一)舍内环境不良

冬春季猪舍外气温低,为了增加舍内温度,一方面增加饲养密度,另一方面 减少通风换气。这样虽然增加了舍内温度, 但是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 化碳等增多。如果粪便不能及时清理,舍内环境污染严重,加剧了病原体扩散, 也降低了猪群抗病力,常常引起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一旦周边有疫情传入, 容易造成疫病流行。

(二)群体免疫力降低

一方面,由于冬春季气候变化快,猪的体质下降,另一方面,接种效果不好, 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可能导致冬季或春季,或者冬春季交接时间猪群内 疾病增加。如果疫苗质量不良,或者接种技术不规范,例如疫苗剂量不足,注射 部位不准,注射深度不够、方法不当,或者在接种过程中发生群体应激反应,都 会导致猪群抗体效价低,达不到接种的效果。例如,口蹄疫、猪瘟等疫苗注射都 要求有一定深度,油乳苗必须要穿过脂肪层,否则不会被吸收。由于猪的个体、 品种等差异,部分猪注射疫苗后体温升高 1℃左右,而且采食量低,对这部分猪, 需要及时补种,如果错过或者忽视了补种,就可能导致免疫力低下,尤其在冬春 季节发病。另外,如果出现暖冬,气候反常,就容易出现咳喘类疾病。

(三)消毒效果不良

冬季室外气温低,设在场门、主要道路旁的消毒池中的消毒液容易结冰, 不 能发挥消毒作用。如果养猪场消毒制度不健全,在冬、春季节对消毒药种类、消 毒方法、消毒设施没有进行调整、优化, 消毒效果就会降低。另外,冬春季节气 温低,排泄物发酵不彻底,而微生物都是耐冷不耐热,所以,冬季的生物热消毒、 化学消毒效果都会打折扣,因此,在冬春季应该加强消毒制度的执行和消毒效果 评价。

(四)春季营养过剩

春季气候特点是温暖,以发生营养性疾病居多。营养问题分营养不良和营养 过剩。实际上,根据实验室和健康评价体系的大量数据可以发现,副猪嗜血杆菌、 大肠杆菌引起的水肿病等疾病都与营养过剩有关。一些急性病发作、突然倒地死 亡的猪只,往往是那些肥壮的猪。副猪嗜血杆菌病跟营养过剩而不是营养不良有关,最初发病的猪,都是营养过剩的,而发展到后期,猪不吃料,才出现营养不 良。当然,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是不能完全根据动物机体的肥瘦来判断的。

二、降低冬春季猪群发病的对策

根据以上病因分析,需要从提高猪舍温度和空气质量、加强免疫接种、合理 安排冬季消毒,降低春季营养过剩几个方面加强猪群管理,才能减少冬春季猪群 的发病。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