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

学习重点:

1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

2、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4、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技术。

【简介】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猪等多种动物红细 胞表面、血浆、组织液及骨髓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特征是 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

在我国,附红细胞体病属于三类动物疫病

自 1928  年 Schilling  等首次从小鼠体内发现附红细胞体以来,相继在绵羊 (Neitz 等,1934)、牛(Adley 和 Ellenbogen ,1934 年)、猪、人等发现附红 细胞体感染,到目前为止,除报道人感染附红细胞体病以外,在猪、马、牛、兔, 羊、骡、驴、狐、水貂、貉, 骆驼、犬、鸡、鼠、猫等多种动物都检查到附红细 胞体感染或发病,而且该病已经出现在南非、美国、俄罗斯、法国、荷兰、南斯 拉夫、印度、伊朗、巴基斯坦、日本、朝鲜、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 30  多个国家。

我国自晋希民于 1981 年最先报道内蒙古家兔附红细胞体病后,在江苏、浙 江、上海、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等 20 多个省市的多种动物和人 相继发生了本病。

目前,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猪附红体病持续存在。该病不仅引起 猪生长缓慢,推迟出栏,种猪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引起猪的死亡,给养猪业造 成很大的损失。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属于支原体。

1.  分类:附红体属于原核生物,既有寄生虫的特征,又有微生物的特点。


最初, Schilling  等将小鼠附红体命名为球状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coccoicoidis),曾有人将附红细胞体划归单细胞原虫,即寄生虫。但是,按照目 前国际主流观点,将附红体归属于支原体。

附红细胞体已发现 14 个种,如牛附红体、绵羊附红体、猪附红体(E.suis)、 兔附红体、山羊附红体、犬附红体、鸡附红体、人附红体、猫附红体、猪小附红 体(E.paruvm)等每个种的附红体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

有的种如绵羊附红体和猪附红体致病力强,有的种如猪小附红体几乎无致病 力。有的种还有别名,如猫附红体又称猫血巴尔通氏体(Haemobartonella felis)。

2.  形态:附红体在发育过程中,单独或多个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游离 在血浆中。常见菌体形态有环状、哑铃状、 S 形、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大小 在 0.8~2.5μm 之间,无细胞壁,无鞭毛。每个种的附红体形态随宿主不同只有 略微变化。

3.  培养:附红体多寄生在红细胞表面才能生长。用纯粹的人工培养基培养 尚未成功,但是,有人用感染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培养,在动 物体外成功培养了猪附红体,并测出猪附红体能分解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产生丙 酮酸。但是,要实现猪附红体的体外多次传代,还有待于技术上进一步突破。

4.  抵抗力: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温,在冷藏时可保存 数十天,冻干保存可存活几年。在 5℃时可保存 15 天,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 存活 31 天,在加 15%甘油的血液中于-79℃条件下可保存 80 天,冻干条件下可 存活 765 天。

一般常用消毒剂均能杀死病原。如 0.5%石炭酸于37℃3个小时可杀灭之。

【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 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

猪附红体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猪,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后备猪、肥育猪感染 率和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生产中猪附红体病通常发生在哺乳猪、 怀孕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猪群中一旦感染,感染率可达到 95%  以上,死亡率高达 10%左右。

2.  传染源: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


3.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传染途径主要有节肢动物叮咬, 以及器械的机械性传播,大多有血源性。传播方式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 播。直接传播途径包括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等, 但猪群中主要为间接传播,包括胎盘传播等垂直传播,以及蚊蝇、疥螨、虱、吸 血昆虫等媒介昆虫参与的水平传播。研究发现猪、人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附红 体,垂直传播率可达 98%~100%(牛 5/6、猪 10/10、人 96/98)。另外,也可通 过断尾、注射、打耳号、去势、本交配种、人工授精、接产等等生产活动而引起 水平传播。

4.  发病季节:一般认为,附红细胞体病多发生于温暖潮湿的夏秋季,尤其 是雨后湿度较大的月份。例如, 在我国南北方接壤地区,曾在炎热干旱的夏季大 面积爆发猪附红细胞体病,在湖北与河南接壤的襄樊、随州、孝感等地曾出现局 部暴发。

5.  诱发因素: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仅仅通过感染不可 能使处在良好饲养管理条件下的猪发生急性症状。据报道,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马为 95.8%、骡 85.7%、猪 95%、牛 80%、绵羊 88%、山羊 82%、奶山羊 100%、 兔 66%、鸡 75%,而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外界环境条件恶劣,如圈舍卫生 不良、潮湿、蚊蝇滋生、体外寄生虫严重、饲料营养缺乏等因素存在时, 或者猪 群遇到分娩、过度拥挤、 长途运输、恶劣天气、更换圈舍或饲料改变等应激因素 作用时才出现明显症状,因此,有人认为附红体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体,一般情 况下首先引起那些抵抗力低的猪发病。

【致病机理】

附红体感染动物后,多呈潜伏状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现症状。附红体 进入动物机体后,主要寄生在骨髓及周围血中。由于大量的附红体附着于红细胞 膜上,使红细胞膜的变形性和可塑性改变,红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膜的结构和通 透性改变,细胞膜凹陷并形成空洞,同时,由于大量附红体抗原刺激了免疫应答 反应和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使附红体和被寄生的红细胞被吞噬、破坏,导致机体 出现贫血,黄疸,发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同时,贫血刺激了造血器官,尤其在病的后期,红细胞补偿性增生,网状红 细胞增多,并发巨红细胞症,出现红细胞大小不均,多染细胞增多,有核红细胞


出现等血液学变化。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短者 3~5 天,多为 7 天,长者 10 天以上。

猪附红体病的在急性感染时症状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黄疸、贫血和发热。 幼猪、肥育猪和母猪症状略有差别。

1.  仔猪:幼猪症状: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

哺乳仔猪往往由于无法由母乳中获取造铁质,仅能由注射铁剂来补充造血元 素,如果哺乳期附红体严重感染,加之铁质损失较多,会导致贫血严重,主要表 现皮肤无血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或者贫血与黄疸症状同时明显,尤其 5 日龄前 感染时症状尤为严重。但感染较轻时,往往一周后症状逐渐减轻,甚至自愈。

断奶前后感染仔猪最初表现贫血,以后出现黄疸,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2.  后备猪及育肥猪:感染后表现日增重下降,甚至表现急性溶血性贫血。 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型病例较少见,表现黄疸、贫血和发热,可能急性死亡。病程 1~3 天。

亚急性型病猪有发热症状,体温升高到39.5~42℃。病初精神萎顿, 食欲减 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 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 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毛孔呈渗出性出血,或 者大片皮肤为红紫色,指压不退色,成为“红皮猪 ”。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 不能站立,卧地不起。有的病猪流涎, 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 3~ 7 天,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

慢性型患猪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皮肤、眼结膜发黄, 尿呈黄色,大便 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3.  母猪:母猪的生产性能下降。按照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症状有厌食、发烧,体温可达 40℃~42℃ , 厌食可长达 1-3 天之久,发 烧通常发生在分娩前的母猪,持续至分娩过后,有时母猪乳房及阴唇水肿。分娩 过后,母猪的产乳量降低,母性缺乏,所产仔猪发育不良。若无治疗,母猪可于 分娩三、四天后自然痊愈。

慢性感染的猪呈现衰弱,配种受孕率降低、乏情、轻微贫血,以黏膜苍白及 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有其它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其次为多器官病变。

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 全身性黄疸,皮肤即皮下脂 肪黄染,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水, 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 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 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 色坏死灶。胆囊膨胀, 内部充满浓稠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 呈暗黑色,有 的脾脏有针头大至米粒大灰白(黄)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 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 斑点,有时淋巴结水肿,切面外翻。

【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 可初步诊断出猪是否感染附 红体,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

1.  组织涂片镜检 :取病猪的心、肝、脾、肺、淋巴结等触片染色,镜检未 发现附红细胞体,基本上能排除猪附红体病。

2.  血样显微镜检查:

选择发病初期病猪采血涂片,容易找出典型虫体。当病猪贫血症状十分明显 时,红细胞及虫体受到破坏,不易查出典型虫体。此时, 可以将可疑病猪血液接 种给易感的健康小鼠(附红体阴性者),接种后观察其表现和采血检查附红体, 以最后确诊。

(1)新鲜血片镜检 :从耳静脉取病猪新鲜血样,加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  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玻片,在 400~600 倍下镜检,可见红细胞变形,呈星芒 状或齿轮状,红细胞边缘附着许多圆形、逗点形、短杆形及月芽形的虫体,血浆 中游离的虫体不停地翻转、抖动、摇摆和不规则运动,即可确定为附红细胞体病。

(2)碘制动试验:无菌采血于载玻片上,用 1 倍~2 倍生理盐水稀释,置 显微镜下,如果观察到附红体作摆动、扭转、翻滚等运动时, 迅速滴加 1 g/ L 碘 溶液 1 滴,附红细胞体立即停止运动。此时,即使用 PBS 或生理盐水洗涤、稀 释,附红体也不恢复运动,亦不被碘着色。附红细胞体这一固有特性有别于其他 血液寄生病原微生物,能够确诊血液中附红体的存在。

(3)血片染色镜检 :取病猪血液涂片,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 星状等不规则形态,红细胞表面有一个或多个虫体,血浆中也有游离虫体。姬姆


萨染色镜检,虫体圆形、杆状,染色为紫红色;或者以瑞氏染色时,可见虫体呈 淡蓝色。如果用 1000 倍油镜观察,虫体具有明显的强折光性。依据这些显微观 察特点都可确定为附红体病。

同时,本方法也可作为猪群的普查,借以判定群体附红体感染强度。每张血 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20 个视野,发现附红体则样本为 阳性。同时,估计视野中感染附红体的红细胞所占百分率作为感染率,感染率可 分为 5 个强度,即-,+(< 10 %), + + (10 %~50 %),+ + +(50 %~80 %), + + + + (> 80 %)。通常,感染率在+ + +以上猪,往往都有明显症状,即确诊。

3.  血常规检查:

取进行血常规化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均明显 下降,但白细胞计数增加。感染猪的红细胞计数可从 520~580  万/mm3  下降到 328~408 万/mm3;血红蛋白量从每 100 mL 血液约 11 克减少到每 100 mL 血液 4 克左右;白细胞计数从 14000~15800 个/mm3 上升到 26300~27100/mm3。

4.  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免疫荧光试验(IFA),间接血凝 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补体结 合试验。据认为,ELISA 比 IHA 更为敏感。

不过在生产中,结合临床症状和血样显微镜检查,一般就可以确诊。

5. PCR 技术:PCR 方法也是诊断该病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可以检测实验 感染和自然感染附红体的猪。

6.  鉴别诊断:需要与猪附红体病进行临床鉴别的疾病包括猪的贫血、钩端 螺旋体病、猪弓形体病、猪慢性呼吸道病、猪慢性肠炎等。但利用新鲜血样进行 显微镜检查时,可以根据附红体多形性特征、运动的特点, 结合碘制动试验、寄 生在红细胞上的位置,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做出鉴别诊断。或者根据血涂片染色标 本上附红体的形态、寄生部位和油镜下折光特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鉴别。

【预防】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畜禽抵抗力。要注意搞好圈舍和饲养用具的卫生,及时 处理排泄物,定期消毒环境;夏秋季经常喷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驱除畜 禽体内外寄生虫;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仔猪定期喂服四环素族抗生素;母


猪产前注射土霉素或喂服四环素族抗生素,可防止母猪发病。另外,在阉割、断 尾时注意器械消毒;注射时注意更换针头,减少人为传播的机会。

【治疗】

1.  先隔离后治疗:发生本病,要及时将病猪与健康猪隔离,死亡猪作无害 化处理。因此,必须在隔离条件下治疗病猪。

2.  个体治疗:

(1)针对病原的治疗:据试验,洁血 1 号(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来自青蒿)、 土霉素、庆大霉素对猪附红体病均有较好的治愈效果,治愈率依次分别达到 81%、 77% 、76%。具体方法和剂量如下:

洁血 1 号内服,每日 2 次,疗程 3 天。

土霉素按 10 mg/kg~20mg/kg 体重肌肉注射,连用 1 周。

庆大霉素注射液按 5 mg/kg 体重肌注,每日 2 次,疗程为 1 周。 另外,贝尼尔(血虫净)、氟苯尼考也可用于治疗猪附红体病。

贝尼尔按 5 mg/kg~7 mg/kg 体重剂量,配制成 5%溶液肌肉注射,48 h 重复 注射 1 次,连续 2 次~3 次。为减少血虫净所引起亢奋、流涎、减食等不良反应, 可使用阿托品或安乃近进行缓解。需要注意, 贝尼尔对猪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应 谨慎,尤其母猪不宜使用。

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20mg,每两天注射 1 次,连用 2 次。

(2)对症治疗和辅助治疗:

配合输血、补糖、补铁、强心、健胃等辅助疗法,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

对于仔猪和慢性感染猪的补铁,可以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或硫酸亚铁 200mg,以及补充维生素B1, 以提高机体的造血能力。对重症病猪可以用强心 药物、5%葡萄糖注射液、抗坏血酸混合静注,贫血严重者加注富来血2-3mL, 连用 3-5 天。必要时,可以考虑输血治疗。

3.  群体治疗:对于患病猪群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 300~600g 土霉素进行群 体拌料治疗,连续用药 1  周。或者金霉素按照同剂量拌料,连喂 2 周。停药 2 周后再拌料投服 2 周。

4.  治疗注意事项:

(1)考虑混合感染: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常为混合感染,因此预防控制其


他疾病非常重要,治疗附红体病时必须考虑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副猪嗜血 杆菌病、体外寄生虫感染等疾病的控制,否则难以取得好的疗效。

(2)疗程:无论个体治疗还是群体治疗,治疗附红体病疗程要适当延长, 因为附红体很难从血液、体液、骨髓中清除。

(3)复查复治:附红体治愈后,临床症状可能消失,但体液中附红体可能 存在,部分个体会复发。所以,反复用药是必要的。治疗结束 1-2 个月后要根 据猪群血液复查结果,再次安排必要的群体或个体治疗。

【公共卫生】

1.  部分地区人感染率高:1991 年,内蒙自治区邰秀珍等在国内首次报告人 的附红体病病例。1993  年,我国在卫生部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在全国范围 内,不仅动物的感染及发病率很高,而且人的感染率也相当高,部分省(区)人 群感染率为 39.2%~87.0%,只是发病者较少。2000 年,大连市卫生防疫站对全 市人畜进行附红体病调查发现,犬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比例为 90%以上,猪与人的 感染率均在 50%左右。

2.  人与动物间的感染: 目前初步认为,附红体有相对宿主特异性,即畜种 不同,所感染的附红体也不一样。例如,感染牛的附红体不能感染绵羊、山羊和 鹿。另一方面,附红体也有交叉感染性,如猪附红体可以感染小白鼠、兔等, 绵 羊附红体可以感染人。

黄正美对 4113 人进行调查,查出附红体阳性的占 74.7%,有动物接触史人 群的感染率高于无动物接触史的人群。但是, 人的感染是否与接触附红体感染动 物有直接关系,人接触猪群是否与感染附红体有必然因果关系还有待证实。

3.  垂直传播:据研究,人通过胎盘垂直传播附红体的比率可达98%(96/98), 所以,人在备孕之前,建议进行附红体检查。

4.  人的症状:人类感染附红体后绝大多数情况下无临床表现,即处于隐性 感染状态,但部分人可能出现头痛、关节痛、乏力、发冷发热、 黄疸、贫血等症 状,也可能无任何临床表现。因此, 只有对人群进行实验室重点检查,才有可能 发现本病的存在。

5.  流行环节与防治措施:人附红体病的流行环节、防治原则与措施与上述 动物附红体病的相似,可以相互参考。

6.  复发:本病具有复发性,人或动物感染后,每次复发都与血液中附红体 数量增减呈正相关。附红体的复发也可能与体内抗体减少有关,复发的规律和条 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