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来,规模化猪场的产房仔猪成活率普遍降至92%左右,较非瘟前水平有所下降。一方面,受生物安全防控限制,许多接触性操作难以实施;另一方面,人员效率低下也是导致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PTT教练团基于多年猪场服务经验,总结出一套有效提升仔猪成活率的方法,本文将从成活率的重要性、孕期管理对其影响,以及三项关键措施助力成活率提升至96%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提升产房仔猪成活率的重要性
仔猪成活率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生产成本。造肉成本主要包括猪苗成本与育肥成本两方面:以母猪年生产成本6500元计,当PSY(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为28头时,仔猪成本为232.1元/头;而当PSY为16头时,成本增至406.3元/头,相差达174元/头。
断奶体重也不同程度影响育肥效益:6kg断奶仔猪在育肥阶段料肉比约为2.9,而7kg断奶仔猪可降至2.5。料肉比每降低0.1,育肥成本减少50元,即7kg断奶体重比6kg可节约200元成本。
某万头规模场仔猪死亡率为10%,其中压死占比最高(42.11%),弱小淘汰次之(31.59%)。管理不当是压死发生的主因;初生重低于0.8kg易导致吸吮不足,影响母猪乳腺发育,进而增加弱小仔猪比例,同时还会提高母猪子宫炎和断奶后不发情的风险。
二、孕期管理对仔猪成活率的影响
母猪产仔性能是配怀阶段饲养管理的结果,生产环节相互关联,产房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分。
孕期管理重点包括:
1. 母猪健康与膘情管理——理想的临产母猪应精神饱满、被毛光亮、体型匀称、乳腺发育良好、肢蹄结实、阴户红肿;
2. 确保仔猪初生重适宜,建议控制在1.2~1.8kg;
3. 落实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
三、三项关键措施
助力成活率提升至96%以上
集团猪场数据显示,产房仔猪死亡或淘汰的主因包括弱小、压死和关节肿大。因此,提升仔猪成活率需从出生阶段抓起,注重活力提升、母猪产后恢复与奶质改善,以及仔猪伤口管理。
第一招:规范接产五步法,增强仔猪活力
步骤包括:①擦黏液、②断脐、③干燥、④及时哺乳、⑤记录。
第二招:高效产后护理,提升母猪奶水质量
控制产房温度在22℃左右,保证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温。产后重点预防子宫炎和乳房炎,饲喂水料,确保母猪采食量在高峰期达8kg以上。可在饲料中添加“奶多多”等产品,促进乳腺发育。
第三招:实施“仔猪一体化操作”,加强伤口管理
尽量减少增加伤口的操作,建议在3日龄时集中完成剪牙、断尾、阉割等。操作需规范,工具应严格消毒。术后每头仔猪注射0.3ml速倍治,科学保健防感染。
四、小结
良好的配怀饲养管理是提高仔猪初生重的关键。通过正确接产、高效产后护理以及仔猪一体化操作,可显著提升产房仔猪成活率至96%以上。成活率不仅直接影响母猪生产效率,也是提升猪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文章来源:PSY应用研究院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