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奶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疾病爆发的高危期。这一阶段的管理直接关系到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本文将系统分析断奶仔猪常见疾病及其防控策略。


生理应激剧增: 突然离开母猪,失去母乳抗体保护,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主动免疫应答能力弱)。
营养模式转变: 从易消化的液态母乳转为固体饲料,消化酶分泌不足,肠道发育不完善。
环境剧烈变化: 并窝混群带来争斗、重新建立群体等级,环境温度、湿度可能控制不当。
病原暴露增加: 不同来源仔猪混群,病原交叉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断奶仔猪疾病发病概况


一、病毒性腹泻 (PED, TGE, 轮状病毒)
致病机理: 病毒主要攻击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绒毛萎缩、脱落,严重破坏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水样腹泻、脱水。
临床特征:
水样、喷射状腹泻,粪便常呈黄绿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
呕吐(尤其PED/TGE)。
迅速脱水(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差)、消瘦、畏寒扎堆。
传播极快,1周内可席卷整个产房或保育舍。
关键防控点:
返饲/活苗免疫: 后备母猪、怀孕母猪科学返饲或接种活疫苗,提高初乳中特异性母源抗体水平。这是防控哺乳仔猪和早期断奶仔猪的关键!
环境消毒: 流行季节或疫情发生时,使用高效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戊二醛癸甲溴铵)进行严格、彻底的带猪消毒和空栏消毒,尤其注意粪污和呕吐物的处理。
保温与干燥: 确保产房和保育舍温度稳定(断奶仔猪适宜温度28-30℃),地面干燥,避免贼风。低温潮湿是最大帮凶!
切断传播: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发病单元严格隔离,人员、工具专用,防止交叉污染。
水源管理: 保证饮水清洁,水线定期清洗消毒,防止水源污染成为传播媒介。
二、细菌性腹泻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回肠炎)
致病机理:
大肠杆菌 (ETEC): 产生肠毒素,刺激小肠分泌大量液体和电解质。
沙门氏菌: 侵袭肠粘膜,引起炎症、坏死、出血。
胞内劳森菌 (回肠炎): 寄生在回肠末端细胞,导致肠道增厚、出血、坏死性肠炎。
临床特征:
大肠杆菌: 黄色、白色或灰色糊状/水样便,含未消化凝乳块,腥臭,肛门红肿污染。精神尚可但迅速消瘦脱水。
沙门氏菌: 粪便呈黄绿色或暗绿色糊状,后期可能带血(痢疾样),发热(40-41℃),精神沉郁,败血症时皮肤发绀。
回肠炎: 急性型:血色水样腹泻(“血痢”),突然死亡。慢性型:间歇性腹泻,水泥样灰黑色稀便,生长迟缓、毛长。
关键防控点:
减少应激: 优化断奶流程(如逐步断奶、原窝转群),保证适宜温湿度,避免粗暴转群。
科学饲料过渡: 使用优质易消化教槽料,断奶后少量多餐(每天4-6次),添加酸化剂、益生菌、酶制剂促进消化。
药物预防/治疗:
大肠杆菌: 敏感抗生素(如安普霉素、新霉素、头孢噻呋、恩诺沙星)通过饮水或饲料给药,注意轮换用药和耐药性监测!
沙门氏菌: 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恩诺沙星等(根据药敏)。控制环境鼠患。
回肠炎: 泰妙菌素、沃尼妙林、泰乐菌素等通过饲料长期低剂量预防或脉冲式给药治疗。疫苗免疫(弱毒苗或灭活苗)是重要手段。
卫生管理: 及时清理粪便,保持料槽水槽清洁,定期消毒,降低环境中病原载量。
三、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PRDC)
复杂病因: 通常由原发性病毒 (PRRSV, PCV2, SIV, PRV) 破坏呼吸道防御屏障,继发细菌 (APP, Hps, 肺炎支原体, 巴氏杆菌等) 感染引起。
临床特征:
咳嗽(干咳或湿咳)、打喷嚏、呼吸困难(腹式呼吸)。
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或停滞(僵猪)。
眼鼻分泌物增多,可能有泪斑(支原体)。
体温升高(细菌性继发感染时)。
关键防控点:
核心:控制PRRS和PCV2!
PRRS: 制定并执行科学的蓝耳病防控/净化方案(封群管理、后备驯化、疫苗免疫策略、监测淘汰)。
PCV2: 高质量圆环疫苗(全病毒灭活苗)的全群普免(母猪+仔猪)是基石。仔猪多在2-3周龄免疫。
疫苗免疫: 支原体疫苗、猪瘟疫苗、伪狂犬疫苗、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等根据本场情况科学免疫。
改善环境: 通风换气是重中之重!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粉尘氨气,保证空气质量(CO2<1500ppm, NH3<10ppm)。做好温差控制(尤其是秋冬季节)。
药物预防/治疗:
针对细菌性继发感染:泰妙菌素/泰乐菌素+磺胺/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组合常用于断奶前后保健或发病时治疗。需结合药敏试验。
控制支原体:泰妙菌素、替米考星等。
全进全出与批次管理: 彻底清洗消毒空栏,减少不同日龄猪群混养和交叉感染。
四、圆环病毒相关疾病 (PCVAD)
主要表现: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PDNS)。
临床特征:
PMWS: 进行性消瘦、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大、黄疸(少数)、腹泻。
PDNS: 皮肤出现不规则、紫红色丘疹/斑块(主要在后躯和四肢),后期结痂坏死。肾炎症状(可能)。
关键防控点:
疫苗免疫: 接种高质量的圆环病毒2型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防控手段。免疫程序需科学(通常2-3周龄)。
减少混合感染和免疫抑制: 控制好PRRS、PRV、PPV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减少其他病原对PCV2的协同致病作用。
降低管理应激: 优化饲养管理流程,减少断奶、转群、混群、免疫、环境骤变等应激。
支持疗法: 对发病猪加强护理(保温、补充电解质和葡萄糖),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但效果有限。
五、链球菌病和渗出性皮炎
1、链球菌病 (主要关注2型):
防控关键:
伤口管理: 断尾、剪牙、阉割、打耳号等操作严格消毒,动作轻柔,减少伤口。及时处理咬伤。
药物预防: 在断奶、转群、免疫等重大应激前后,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氟苯尼考)进行短期预防。
免疫: 流行严重场可考虑链球菌疫苗(效果存在争议,需选择匹配血清型)。
2、渗出性皮炎 (葡萄球菌):
防控关键:
保护皮肤屏障: 产床、地板避免粗糙锐利,减少皮肤擦伤。及时修剪仔猪尖锐的乳牙(防止面部划伤)。
保持环境干燥卫生: 勤换垫料(如使用),保持栏舍干燥,严格消毒。
治疗: 早发现早隔离。对患部用温和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清洗去痂,涂抹抗生素软膏。严重者配合全身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噻呋)。


1、执行要点补充
温度控制技术细节:使用红外测温仪检测地面温度(非空气温度);低温区设置局部加热灯(250W/4㎡)
温差控制:横向≤2℃,纵向≤3℃(房舍前后)
2、腹泻快速响应流程

3、呼吸道疾病预警机制
咳嗽指数记录表(每日固定时间观察5分钟):


看精神与采食: 精神萎靡、扎堆、采食量骤降是发病最早信号。
查体温: 高热(>40.5℃)常提示细菌性感染或病毒病急性期。
观呼吸: 咳嗽、喷嚏、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张口喘)指向呼吸道疾病。
察粪便: 水样/喷射状(病毒性腹泻), 糊状/带血/水泥样(细菌性腹泻/回肠炎)。
视皮肤与体况: 消瘦、被毛粗乱(慢性消耗性疾病如PMWS/PRDC), 皮肤红斑/丘疹/渗出(PDNS/渗出性皮炎), 关节肿胀(链球菌关节炎)。
摸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大是PMWS的典型特征。
注意: 现场诊断仅为初步判断,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测(PCR、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血清学检测等)。
【版权声明】来源:朱江 惠养猪。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