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猪入群管理

一、入群前准备:奠定坚实基础

后备母猪的入群前管理是后续高效繁殖的基础,需从选种、隔离驯化、体况调控等环节严格把控。

1.1 严格选种 (1)体型外貌:选择体型匀称、四肢健壮、背腰平直、腹部不下垂的个体,确保有效乳头数≥6对,且排列整齐,无遗传缺陷。 (2)健康状况:排除传染病(如猪瘟、伪狂犬病等)、无外伤、精神状态良好,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筛查隐性遗传病。(3)繁殖性能:优先选择高产母猪后代,查阅系谱资料,确保其父母代繁殖性能优良(如产仔数、泌乳能力等)。

1.2 隔离驯化 (1)隔离观察:新引进后备母猪需单独隔离饲养至少4周,期间进行健康监测与疾病检测(如血清抗体检测),确认无疫病后方可混群。 (2)环境适应:逐步调整饲料类型、饲养密度及管理模式,减少应激反应。每日观察采食量、排泄情况及行为表现,及时处理异常个体。(3)疫苗免疫:按猪场免疫程序完成基础疫苗接种(如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确保群体免疫水平达标。

1.3 体况调控 (1)体重与背膘管理:配种前目标体重130-150kg,背膘厚度16-18mm。采用阶段性饲喂策略:80kg前自由采食,80kg后适当限饲(日喂量2kg/头),结合青绿饲料(0.5kg/日)补充维生素与纤维素。 (2)诱情管理:210-230日龄前2周启动诱情,通过公猪身体接触(每日1-2次)、光照刺激(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促进发情。记录初情时间,为后续配种提供依据。

二、配种期管理:精准操作提升受胎率

配种期的科学管理是确保繁殖成功的关键环节,需精准把握发情鉴定与配种时机。

2.1 发情鉴定 (1)行为观察:每日早晚两次观察外阴变化(红肿、黏液分泌)、行为表现(静立反射、爬跨行为)。(2)公猪试情:利用成熟公猪进栏诱导,观察母猪是否出现静立反应,结合黏液黏稠度判断发情阶段。(3)辅助工具:必要时采用激素诱导(如PMSG+PGF2α)辅助鉴定。

2.2 适时配种 (1)配种时机:发情后24-36小时进行首次配种,间隔12小时复配。避免过早或过晚配种,以提高受胎率。 (2)配种方式:根据猪场条件选择传统人工授精方法,结合五步法查情手段。 (3)记录管理:详细登记每头母猪的发情时间、配种日期、公猪信息等,便于妊娠监测与后续分析。

三、饲养管理:精细化营养与日常维护

饲养管理需兼顾营养需求与生长发育,避免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

3.1 分阶段营养策略 (1)生长阶段(30-80kg):自由采食高蛋白质饲料(CP≥16%),确保骨骼与生殖系统发育。 (2)调控阶段(80-配种前):限饲+定期评估体况,维持7-8成膘情。配种前2周增加饲喂量(原基础上+1/3),促进排卵。 (3)特殊营养补充:添加维生素A、E、叶酸及矿物质(钙、磷),增强繁殖机能。

3.2 环境管理 (1)圈舍要求:每圈10-12头,密度适中,保持通风良好(20-22℃、湿度60%-80%)。定期消毒,清除粪污,避免病原滋生。 (2)运动管理:每日安排0.5小时运动,减少四肢疾病,促进代谢与发情。无运动场时,可在舍内通道适当活动。 (3)应激防控:避免频繁转群、混群,减少噪音与温度骤变,必要时使用抗应激剂(如维生素C)。

四、健康监测与疾病管理

持续的健康监测是预防疫病、保障群体稳定的核心。

4.1 定期健康检查 (1)日常观察:监测食欲、体温、呼吸频率及排泄情况,异常个体及时隔离。(2)免疫程序:按批次完成疫苗补种(如乙脑、细小病毒等),定期检测抗体水平。(3)驱虫与消毒:每季度进行一次驱虫,重点防治蛔虫、螨虫;定期更换消毒剂类型,避免耐药性产生。

4.2 疾病处理 (1)隔离治疗:对疑似患病猪立即隔离,确诊后针对性用药,避免交叉感染。(2)淘汰标准:270日龄未发情、严重肢蹄病、慢性传染病(如气喘病)个体需及时淘汰。 (3)生物安全:外来人员与物资需严格消毒,车辆禁止进入生产区,降低外源病原引入风险。

五、繁殖优化与数据管理

通过数据跟踪与优化策略,持续提升繁殖效率。

5.1 发情与配种记录 建立起后备猪电子档案,记录每头母猪的发情周期、配种次数、妊娠结果,分析繁殖性能波动原因。

5.2 妊娠管理 (1)妊娠诊断:配种后28-35天进行超声波检测,确认妊娠并及时调整饲喂量。 (2)产前准备:提前消毒产房,确保温度(25-28℃)、湿度适宜,备好助产工具。

5.3 遗传改良 定期评估母猪后代性能,筛选优秀基因个体,优化种群结构。

六、淘汰与更新机制

科学更新种群,维持生产活力。

6.1 淘汰标准 (1)年龄与性能:连续两胎产仔数低于平均值,或10月龄以上仍未配种的个体。 (2)健康问题:长期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严重肢蹄损伤或生殖系统疾病。

6.2 更新计划 按年更新率30%-50%补充后备猪,计算公式:年需补充数=基础母猪数×淘汰率÷90%。确保后备猪来源可靠,避免近亲繁殖。

结论

后备母猪入群管理是猪场高效生产的基石。通过严格的选种、规范的隔离驯化、精准的配种操作、科学的饲养与健康监测,可有效提升母猪的繁殖性能与群体稳定性。未来,养殖场需结合数字化管理工具(如智能监测系统),进一步优化营养配比、疾病预警及遗传筛选,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定期培训技术人员,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方能持续保障猪场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