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蓝耳病的预防及净化
针对猪场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预防及净化综合策略,结合生物安全、免疫管理、药物干预和环境控制等关键措施,适用于不同感染状态的猪场:
一、生物安全核心措施
1. 引种与隔离
2. 自繁自养:减少外购猪只,必须引种时选择无蓝耳病史的猪场,引种前检测抗原/抗体(双阴猪优先),引入后隔离观察 4~6周,确认健康后再混群。
全进全出:产房、保育舍严格执行批次化生产,转群后彻底清洗消毒(过氧乙酸、戊二醛等),空栏 7天以上。
3. 人员与车辆管控
- 人员入场需淋浴、更换专用工作服,车辆经喷雾+紫外线消毒;限制外部访客。
- 场内工具分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
4. 环境消毒与虫鼠防控
- 每周 1~2次带猪消毒(复合醛、过硫酸氢钾),疫情期每日消毒;粪便无害化处理。
- 定期灭鼠、驱蚊虫,阻断病毒传播媒介。
二、疫苗免疫策略
疫苗选择与程序
| 猪群类型 | 疫苗类型 | 免疫程序 |
| 商品猪 | 弱毒苗 | 断奶前首免,4个月后加强;或灭活苗断奶后首免,1个月后二免。 |
| 母猪 | 弱毒苗/灭活苗 | 基础免疫2次(间隔3周),产后1个月或配种前加强,每 4~6个月 重复。 |
| 公猪 | 灭活苗 | 避免弱毒苗影响精液,每 6个月 免疫1次。 |
注意事项:
- 避免弱毒苗与其它疫苗同期使用(间隔≥2周),防止免疫抑制。
- 紧急免疫:疫情爆发时,对健康猪群用弱毒苗强化免疫。
???? 三、药物预防与保健方案
1. 预防性用药
哺乳母猪:产前7天至产后14天,饲料添加 泰万菌素(400g/吨)+ 氟苯尼考(800g/吨),抑制病毒复制并防继发感染。
- 仔猪/育肥猪:转群或应激期,添加 替米考星(400g/吨)或泰妙菌素+多西环素,连用 7~14天。
2.免疫增强剂 全程添加 黄芪多糖、维生素C/E,提升免疫力;霉变饲料添加 霉菌毒素吸附剂(如霉消安,2kg/吨)。
3. 治疗控制 发病猪:肌注 氟苯尼考注射液(0.2ml/kg)+ 恩诺沙星(5mg/kg),每日2次;饮水添加 电解质+葡萄糖 缓解脱水。
四、监测与净化流程
分阶段净化策略
| 猪场状态 | 核心措施 |
| 阴性稳定场 | 维持疫苗免疫,强化生物安全,避免引入阳性猪。 |
| 阳性稳定场 | 药物保健(泰万菌素)+ 疫苗免疫,保持抗体水平稳定。 |
| 阳性不稳定场 | 封群6~8个月:淘汰阳性猪,全群药物干预(如泰万菌素+替米考星),稳定后接种疫苗。 |
关键步骤:
- 定期监测:每季度采样(血清、唾液)检测抗原/抗体,追踪病毒活跃度。
- 后备猪管理:入群前 抗原检测阴性,隔离驯化(接触本场母猪粪便/血清)。
- 断奶仔猪净化:抗原阴性仔猪转入消毒后的保育舍,阳性仔猪隔离或淘汰。
五、环境与饲养管理
- 通风与密度:育肥猪≥ 0.8~1.2m²/头,保持氨气浓度< 10ppm;夏季降温,冬季保暖(仔猪 28~32℃,育肥猪 18~22℃)。
- 营养优化:提高饲料中 维生素E(100%↑)、生物素(50%↑)、硒 等,增强抗病力。
???? 总结:防控与净化核心要点
- 生物安全:严格引种隔离 + 全进全出 + 三重消毒。
- 免疫程序:公猪用灭活苗,母猪/商品猪按阶段选择弱毒/灭活苗。
- 药物干预:泰万菌素/替米考星抑制病毒,配合免疫增强剂。
- 净化路径:封群淘汰 → 药物稳定 → 疫苗巩固 → 持续监测。
- 环境控制:降低密度、优化温湿度、提升营养。
蓝耳病净化周期长(6~8个月),需结合猪场感染状态动态调整策略。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率,逐步实现净化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