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不断发展下,育肥阶段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出栏效率与经济效益。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管理者,笔者总结出育肥舍管理必须掌握的五大核心秘籍——健康管理、采食管理、环控管理、密度管理、免疫保健管理。这不仅是基础操作,更是实现“健康生长、高效转化、低耗高产”的关键路径。
一、健康管理
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防病
传统观念认为“养得好不如病得少”,但现代育肥舍应建立以数据驱动的健康预警体系。通过实时监测体温、采食量等指标,及时识别潜在风险,提前干预,确保猪群始终处于最佳健康状态。
建立批次健康档案:通过监测记录体温、治疗记录、采食曲线等变化来评定猪群健康度,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同时可以为下一批次做预警,及时规避同类事情不断发生的情况。
实施“三早”策略:早发现(异常行为识别)、早隔离(设立临时观察区)、早干预(精准用药+营养支持)。
二、采食管理
让每一口料都变成生产力
育肥猪的饲养水平就体现在日增重和料肉比。要打破“喂饱就行”的误区,走向精细化饲喂:
分阶段精准供料:根据生长周期调整饲料配方,确保营养均衡;定时定量饲喂,避免浪费;监控采食行为,及时调整饲喂策略,最大化饲料转化率。
关注采食节奏:每日早晚两次集中投料后观察采食速度,正常情况下,每天采食量是呈现递增现象,若超过4小时未吃完,说明环境不适、饲料适口性差、有疾病风险。
三、环控管理
打造“猪场小气候”
环境管理是在育肥饲养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育肥猪相对来说机体各项机能较为完善,就造成了大部分人的侥幸心理,认为偶尔差点无所谓,但是却不了解环控仍是育肥猪最敏感的变量之一。很多养殖户只关注温湿度,却忽视了空气质量和氨气浓度:
四、密度管理
空间≠面积,科学配比才是王道
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密度管理,认为将车间内放满猪就是最大限度生产力,但是过度拥挤不仅限制生长,还会诱发咬尾、打架等应激行为,甚至传播疾病,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得不偿失。而密度管理的关键在于:
按体重调整密度:
30–60kg:每头占0.8㎡;
60–90kg:每头占1.0㎡;
90kg以上:每头≥1.2㎡(尤其对长白系品种)。
动态调整机制:在猪群转入前期预留20%栏位用于后续调栏使用,在育肥换料前3-5天进行一次大面积调栏,将每栏内体重最小的几头猪调至其他栏位,确保每栏体重均匀,避免竞争采食,促进整体生长。这样就可以将密度管理整改为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前期体重较小时栏位浪费,后续体重过大时太过拥挤影响长速。
五、免疫保健管理
疫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虽然育肥阶段疫苗免疫相对较少,但是保育阶段大量免疫并不是终点,真正免疫效果最大化体现在育肥舍,而免疫效果一方面在接种时机体状态,但是更多的是免疫后机体健康度、提供抗体生成所需营养。
免疫后保健程序:
1、机体免疫后会产生较大免疫反应,而免疫反应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因此在免疫前后7天应该给与适当缓解应激药物(如奥来舒),适当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确保抗体可以快速生成而不对机体造成较大损失;
2、免疫后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症状,可适量使用水料等措施促进采食;
六、小结
育肥舍管理的本质,是从“凭感觉养猪”走向“用数据说话”。五大秘籍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健康是前提,采食是动力,环控是保障,密度是空间杠杆,免疫是防御盾牌。只有将它们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实现“一头猪就是一个利润单元”的目标。作为从业者,我们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猪的心理和生理规律。愿每一位养猪人都能在实践中不断迭代认知,成为合格的高效育肥师!
文章来源:PSY应用研究院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