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蛋鸡养殖的“转型期”,气候从湿热转向凉爽,昼夜温差增大、光照时长缩短,若管理不当易导致鸡群应激、产蛋率下降或疫病高发。以下是秋季蛋鸡养殖的核心注意事项:

一、精准调控鸡舍温湿度

秋季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蛋鸡对温度变化敏感,尤其是产蛋鸡最适温度为18-25℃,温度波动超过5℃就可能引发应激。

白天通风: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气温较高时,可打开侧窗或启动风机,保持空气流通,但需避免“穿堂风”直吹鸡群(可在风口加装挡板),防止局部降温过快。

夜间保温:傍晚气温下降前关闭门窗,必要时在鸡舍顶部覆盖保温棉或加装加热设备(如燃油热风机),确保凌晨温度不低于15℃。

湿度管理:秋季空气干燥,鸡舍湿度易低于40%,会导致蛋鸡呼吸道黏膜干燥、抵抗力下降,可通过在地面洒水、悬挂湿帘或使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50%-60%;若遇阴雨天气,需及时清理粪便和积水,防止湿度超过70%引发霉菌滋生。

二、科学管理光照与通风

光照调节:秋季自然光照每天减少约2-3分钟,长期光照不足会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需采用“自然光照+人工补光”结合的方式,确保每日总光照时长稳定在16小时(如早上5点开灯,晚上9点关灯,中间保持连续光照)。补光设备建议选用LED节能灯,悬挂高度距鸡群2-2.5米,每平方米光照强度3-5瓦,避免忽开忽关(可使用定时器控制),防止鸡群应激。

通风平衡:通风的核心是“排出有害气体、引入新鲜空气,同时不影响舍温”。可在鸡舍顶部安装顶风窗(开启角度30°-45°),让冷空气从高处进入后与舍内热空气混合,避免直接吹向鸡群;每日至少通风3次(上午9点、中午12点、下午3点),每次30分钟,确保舍内氨气浓度低于20ppm(无刺鼻气味)。

三、强化鸡群观察与应激防控

秋季鸡群易因环境变化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采食量下降、产蛋量减少、蛋壳变薄等。需每日观察鸡群状态:

采食与粪便:正常蛋鸡采食量为110-120克/天,粪便呈条状、略带白色尿酸盐;若发现采食量骤降、粪便稀软或带血,需及时排查原因。

产蛋监测:记录每日产蛋量、蛋重、蛋壳质量,若产蛋率下降超过5%或破蛋率上升,可能是应激或疾病前兆,需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抗应激措施: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每千克饲料加500毫克)、电解质或黄芪多糖,增强鸡群抗应激能力;更换饲料、接种疫苗等操作需在傍晚进行,避免在温度骤变时段实施。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