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至育肥出栏阶段是生猪生产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饲料消耗最大、直接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的核心环节。对于中小规模猪场(100-1000头母猪)而言,如何在资源相对有限、设备自动化程度可能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猪群稳定、快速、健康地生长,有效控制料肉比和死淘率,是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

本标准化操作流程(SOP)旨在为中小猪场提供一套清晰、实用、可落地的保育转育肥直至出栏全过程的管理指南。它聚焦于环境控制、精准营养、健康管理、日常观察四大核心支柱,强调流程化、数据化、细节化操作,力求在简化流程的同时,抓住影响生产性能的关键控制点,帮助场长和技术人员有效执行,最终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长速度、保障猪肉品质、增加养殖收益的目标。

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辅助阅读,以下是一篇关于保育至育肥出栏饲养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的目录与文章关键词:

一、保育至育肥过渡阶段管理

二、育肥前期饲养管理

三、育肥中期饲养管理

四、育肥后期饲养管理

五、日常观察与记录

1,转群、环境适应、饲料过渡

2,育肥料、少喂多餐、疾病预防

3,饲料调整、环境控制、猪只运动

4,营养补充、体重监测、出栏准备

5,日常观察、生长数据记录

1,猪只准备:

(1)健康筛选: 转群前3-5天,对保育猪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只选择精神活泼、食欲旺盛、体况良好、无呼吸道症状(咳嗽、喘)、无腹泻、无外伤(尤其无咬尾)、体重达标(≥28kg) 的猪只转入育肥舍。病弱猪、僵猪单独隔离饲养或淘汰。记录转群头数、均重、健康状况。

(2)免疫与驱虫确认: 确保保育期计划内的核心疫苗(猪瘟、口蹄疫、伪狂犬、圆环)已按程序完成免疫且处于有效保护期内。转群前1-2周应完成体内外驱虫(如伊维菌素/阿苯达唑)。检查免疫和驱虫记录。

(3)空腹管理: 转群当天停喂一顿料(通常选择上午转群则停喂早餐),但保证充足饮水。减少运输途中呕吐和应激性腹泻风险。

2,育肥舍准备:

(1)彻底清洗消毒干燥:

(2)设施设备检查与维护:

  • 饮水系统: 检查水嘴/水碗无堵塞、漏水,水流速调至500-700ml/分钟(育肥猪需求)。水嘴高度调整至猪肩部水平(初期约40-45cm)。清洗水箱、水管(可使用饮水消毒剂或酸化剂)。
  • 饲喂系统: 检查料槽无破损、无尖锐边缘,清洁无霉变。料槽高度便于采食(槽底离地约25-30cm)。计算料位:≥20cm/头。检查自动料线下料顺畅。

  • 分区与密度: 提前规划好猪栏,推荐按体重、性别(公母分开)分群。初始饲养密度:≥0.7㎡/头(30kg猪)。随着体重增加,后期需达到≥1.0-1.2㎡/头(100kg猪)。设置病弱猪隔离栏。

1,转运工具: 使用清洁、消毒的专用赶猪道、转运车或筐。避免使用粗暴的驱赶方式。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2,操作: 轻缓! 抓猪时抓后腿或双手托胸腹部,严禁抓耳、尾或抛掷。使用赶猪板辅助,减少驱赶距离和惊吓。避免在极端天气(酷热、严寒、大雨)转群。

3,分群入栏: 严格按预先计划的分群方案(体重、性别)入栏。同一栏猪只同时放入。尽量保持原保育小群在一起,减少打斗。记录每栏猪只来源、头数、均重。

4,运输时间: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1小时),平稳驾驶。

(1)引导与饮水: 猪只入栏后,立即引导其找到饮水器(可将水嘴轻轻触碰猪嘴)。保证水流顺畅、水温适宜(18-22℃)。转群后前3天饮水中添加抗应激剂(电解多维200g/吨水 + 维生素C 100-150g/吨水)。

(2)初次饲喂:

  • 时间: 猪群安静休息2-4小时后。
  • 饲料: 饲料过渡是重中之重! 前1-3天继续使用原保育后期料(或按比例混合的过渡料)。

  • 方式: “少喂勤添”。首次饲喂量控制在正常量的50-70%(约0.8-1.0kg/头/天),每天喂4次。将饲料均匀撒在干净的料槽内,刺激采食。每次投料前彻底清理上次剩料!

(3)环境监控:

  • 温度:维持18-22℃。看猪施温: 扎堆发抖(冷)→升温;分散喘气、远离热源(热)→降温/通风。
  • 通风:以最小通风模式为主,保证空气新鲜(氨气<15ppm, CO2<3000ppm, 无明显异味),严防贼风直吹猪体。
  • 湿度:控制在60-70%。

(4)密切观察: 转群后前3天,增加巡视频率(至少4次/天),重点观察:

  • 采食饮水: 是否积极?有无不吃不喝的猪?
  • 精神状态与行为: 是否活泼?有无打斗(尤其新混群)?躺卧是否舒适分散?
  • 粪便: 形态(正常应成型软便)、颜色(有无腹泻、血便、灰白便)、数量。
  • 呼吸: 有无咳嗽、喷嚏、腹式呼吸?
  • 外伤: 有无咬尾、咬耳新伤口?
  • 环境: 温湿度计读数、空气质量、饮水器料槽状况。

(5)记录与处理: 发现异常个体(精神差、不食、腹泻、咳嗽、外伤),立即标记(喷漆)并隔离到病猪栏,测量体温,报告兽医处理。详细记录异常情况、处理措施。

1,饲料选择: 使用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均衡的育肥前期料。

(1)营养指标参考:

  • 消化能 (DE):13.4 - 13.8 MJ/kg
  • 粗蛋白 (CP):16.0% - 17.0%
  • 赖氨酸 (Lys):0.78% - 0.85%
  • 钙 (Ca):0.65% - 0.75%
  • 有效磷 (aP):0.25% - 0.30%
  • 添加适量酶制剂、酸化剂(可选)、益生菌(推荐)、抗氧化剂、防霉剂。
  • 所有阶段饲料禁止添加血浆蛋白粉、肉骨粉(农业农村部第97号公告)
    • 建议替换方案:发酵豆粕、酶解蛋白、合成氨基酸

(2)物理特性: 颗粒料直径3.5-4.0mm为宜。

2,投喂策略:

(1)过渡完成后(约转群后7天),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Ad Libitum)。 这是本阶段最主要的饲喂方式。

(2)自由采食操作要点:

  • 料槽管理: 料槽中始终有少量(约1/3槽深)新鲜饲料。严禁料槽空置或长期满槽!
  • 清槽: 每天至少彻底清槽1次(通常在早晨第一次喂料前),清除结块、霉变、被污染的剩料。这是防止饲料浪费、保证饲料新鲜度、减少消化道问题的关键!
  • 检查: 每日检查料槽下料是否顺畅(自动料线)、料量是否充足、猪只采食是否均匀(有无抢食或不吃料的)。估算日采食量(ADFI)并记录。 30-60kg猪ADFI目标:1.8-2.5kg/头/天。

(3)“少喂多餐”的适用: 在以下情况可采用:

  • 转群后过渡期(如前所述)。
  • 猪群出现轻微腹泻或采食量下降时,短暂(1-3天)恢复每天3-4次定量投喂,控制总量。
  • 夏季高温季节,在一天中最凉爽时段(清晨、傍晚)增加投喂次数,刺激采食。

(4)饮水保障: 持续保证24小时充足、清洁饮水。水流速维持500-700ml/分钟。每天检查水嘴/水碗是否正常。每周清洗消毒水嘴/水碗。

1,环境生物安全:

(1)全进全出 (AI/AO): 严格执行! 同一栋/单元猪只同时转出,彻底洗消干燥空栏后再进新猪。

(2)日常消毒: 走道、猪栏外围每周至少喷洒消毒1次(轮换消毒剂)。进出生产区严格脚踏盆、洗手消毒。工具(扫帚、铁锹)专舍专用,使用后消毒。

(3)防鼠防鸟: 定期投放鼠药(安全放置),修补门窗孔洞防鸟进入。死猪及时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化制),防止被鸟兽啄食传播病原。

2,免疫接种: 根据本场制定的免疫程序执行! 育肥前期常见的加强免疫:

(1)口蹄疫 (FMD): 通常在转群后4-6周(约10-12周龄)进行第二次免疫(灭活苗)。

(2)猪瘟 (CSF): 如在保育期只做了一次,常在转群后4-6周进行二免。按程序执行。

(3)其他: 根据本场疫病压力和风险评估,可能需要进行猪肺疫、丹毒、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的免疫。咨询兽医确定。

3,药物预防与驱虫:

(1)驱虫: 转群后4-6周(约12-14周龄)进行育肥期第一次驱虫。使用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复方制剂),按体重拌料给药,全场同步。记录用药日期、药品、剂量。

(2)脉冲给药/预防: 仅在特定风险期或有疾病征兆时,在兽医指导下进行! 例如:

  • 转群后1-2周,为预防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可在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阿莫西林(需兽医处方)组合,连续使用7天。
  • 天气骤变、高温高湿等应激时期,可短期添加电解多维、VC、益生菌等增强抵抗力。

(3)原则: 不盲目长期添加抗生素! 避免耐药性产生。

4,健康监测:

(1)日常观察: 饲养员每日巡视时,重点观察猪群精神状态、食欲、呼吸、粪便、皮肤、有无跛行/关节肿胀、有无咬尾/咬耳等。早发现早处理。

(2)记录死淘: 准确记录每日死淘头数、原因(尽可能判断)、耳号/栏位。定期分析死淘率及原因。

(3)定期评估: 每月或每批次进行血清学监测(如PRRS, PCV2抗体水平)或病原监测(必要时采样),评估猪群健康状况和免疫效果。

1,饲料调整: 当猪群体重达到60kg左右时,平稳过渡到育肥中期料。过渡期建议5-7天(如:前2天75%前期料+25%中期料;中2天50%+50%;后2天25%+75%;之后100%中期料)。

2,中期料营养特点:

(1)适当提高能量: DE: 13.2 - 13.6 MJ/kg (可通过添加2%的油脂实现,尤其在夏季或寒冷季节)。

(2)适当降低粗蛋白: CP: 15.0% - 16.0% (但必须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和足量,赖氨酸Lys: 0.75% - 0.85%)。降低粗蛋白有助于减少氮排放,降低成本。

(3)钙、磷比例维持稳定(Ca: 0.60-0.70%, aP: 0.22-0.27%)。

(4)继续添加酶制剂、益生菌、抗氧化剂等。

3,投喂策略:

(1)持续自由采食为主。

(2)喂料量监控: 此阶段采食量达到高峰。60-90kg猪ADFI目标:2.5-3.2kg/头/天。密切监控料槽,确保饲料持续供应但不过量堆积(防霉变浪费)。坚持每日彻底清槽1次。

(3)夏季高温管理: 是重中之重!

  • 调整喂料时间: 增加清晨(5-7点)和傍晚(18-20点)的投喂量,减少中午高温时段的投喂。
  • 湿拌料: 在早晚凉爽时段可提供少量湿拌料(现拌现喂,料水比1:1-1.5),刺激食欲。喂后及时清理干净料槽!
  • 提高营养浓度: 在中期料基础上额外添加1-2%油脂(提高能量浓度),添加0.1-0.2%小苏打(缓解热应激),保证VC、VE、B族维生素的充足供应(可通过饮水或饲料添加)。
  • 保证充足清凉饮水: 水流速可适当提高到600-800ml/分钟。检查水温,避免水管暴晒导致水温过高。可考虑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VC。

1,通风: 本阶段环境管理的核心! 随着猪只体重增大,产热、产湿、产气量剧增。

(1)目标: 有效排除热量、湿气、有害气体(NH3, CO2, H2S)、粉尘,提供充足氧气。关键指标:NH3<20ppm, 无明显刺鼻味,人在舍内感觉不闷热、不刺眼。

(2)模式:

  • 春、秋、冬季(非极端): 以负压通风为主,根据舍内温度和空气质量调节风机开启数量和时长,保证最小通风量达标。
  • 夏季: 开启湿帘-风机降温系统(隧道通风模式)。

(3)检查维护: 定期清洁风机百叶窗、扇叶、湿帘;检查皮带松紧、电机运行;校准温控探头。

2,温度: 理想温度范围:18-22℃。看猪施温: 猪只分散躺卧、呼吸平稳舒适。超过25℃需加强通风降温,低于16℃需考虑保温(尤其寒冷季节夜间)。

3,湿度: 控制在60-70%。湿度过高(>75%)加剧热感和病原繁殖;过低(<50%)增加粉尘。主要通过通风调节。

4,密度: 随着体重增加,及时调整密度或分群! 必须保证≥1.0㎡/头(90kg猪)。过度拥挤是诱发呼吸道疾病、咬尾、生长不均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在本阶段中期(约75kg)进行一次按体重和大小分群调栏,将生长落后的猪挑出集中优饲。

5,光照: 维持每天16-18小时光照(150-200 lux),8-6小时连续黑暗。黑暗期保证猪只休息。

1、方式:

(1)保证足够空间: 足够的躺卧区和活动区是基础。

(2)饲喂策略: 采用自由采食虽方便,但减少了猪只为觅食的活动。可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喂料时间间隔(但仍需避免料槽长期空置),或采用干湿喂料器(需额外投资和管理),刺激猪只起身采食饮水的次数。

(3)丰富环境: 在栏内悬挂玩具,如坚固的铁链、橡胶环、旧轮胎、硬质塑料球、捆扎的粗麻绳等,鼓励猪只拱咬、玩耍。定期更换玩具位置或种类,保持新鲜感。 这是预防咬尾咬耳的有效辅助手段。

(4)手动驱赶(谨慎): 在天气适宜时,可尝试每天短时间(几分钟)温和地驱赶猪群在舍内小范围活动(注意避免应激)。此法需操作熟练、猪群温顺。

1,饲料调整: 当猪群体重达到90kg左右时,平稳过渡到育肥后期料。过渡期5-7天(方法同中期料过渡)。

2,后期料营养特点:

(1)能量: DE: 13.0 - 13.4 MJ/kg。可添加1-2%油脂(提高能量浓度,尤其在需要冲刺增重或夏季维持采食量时)。避免使用影响肉质(产生软脂)的油脂(如高不饱和脂肪酸油脂)。

(2)粗蛋白: CP: 14.0% - 15.5% (赖氨酸Lys: 0.65% - 0.75%)。进一步降低粗蛋白水平以降低成本,但必须确保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的充足和平衡。使用合成氨基酸(L-Lys, DL-Met, L-Thr, L-Trp)是经济有效的策略。

(3)关注肉质:

  • 控制饱和/不饱和脂肪酸比例: 避免过量使用易导致软脂的原料(如米糠、DDGS用量过高)。
  • 慎用影响风味的添加剂: 如鱼粉、某些油脂用量过高可能带来异味。
  • 保证维生素E、硒、维生素C的供应: 有助于改善肉质(减少PSE肉、DFD肉)、延长保质期。VE推荐添加量:100-150 IU/kg 饲料。

(4)降低矿物质: 钙、磷水平可略低于前期(Ca: 0.55-0.65%, aP: 0.20-0.25%),但仍需满足骨骼强度需求。特别注意:在出栏前需严格遵守饲料中重金属(如铜、锌)的限量要求和休药期规定!

3,投喂策略:

(1)自由采食持续至出栏。 这是保证后期最大增重潜力的主要方式。

(2)保障采食量: 后期猪采食量大,90kg-出栏猪ADFI目标:3.0-3.5kg/头/天。务必保证料槽供应充足且饲料新鲜。每日清槽1次必不可少。 炎热季节管理同中期(调整喂料时间、湿拌料、营养浓度)。

(3)限饲(特殊情况): 仅在以下情况考虑:

  • 追求极高瘦肉率/低背膘的市场需求,可在出栏前2-3周进行轻微限饲(如喂自由采食量的90-95%),但需评估对总增重和效益的影响。
  • 猪群出现轻微过肥趋势。
  • 需谨慎评估,通常不推荐在中小场常规使用。

1,定期称重: 核心管理动作!

(1)频率: 进入育肥后期(90kg后),至少每2周对猪群进行一次抽样称重(每栏或每栋随机抽取10%的猪只)。

(2)工具: 使用校准过的电子地磅。

(3)目的:

  • 准确掌握猪群平均体重和生长速度(计算平均日增重ADG)。
  • 估算达到目标出栏体重的日期。
  • 评估饲料转化效率(FCR)。
  • 发现生长缓慢的猪只(僵猪),及时处理。

2,确定出栏体重:

(1)依据: 市场需求(屠宰场/合同要求)、猪群健康状况、当前市场价格、猪舍周转计划、料肉比(FCR)变化趋势(通常FCR在猪只超过一定体重后会上升)。

(2)常见目标: 国内大多在120-135kg活重出栏。具体目标需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和市场对接方要求确定。

(3)计算: 根据抽样称重的平均体重和日增重(ADG),预测达到目标体重的日期。公式:`预计出栏天数 = (目标体重 - 当前平均体重) /平均日增重 (ADG)`。

3,出栏准备:

(1)计划制定: 提前1-2周与屠宰场/收购商沟通确认出栏时间、数量、要求(如禁食时间)。

(2)禁食: 出栏运输前,通常需要停料12-24小时(保证充足饮水)。目的:减少运输途中呕吐、排泄,降低PSE肉发生率,提高屠宰效率,保证胴体品质。严格遵守与屠宰场约定的禁食时间。

(3)禁药: 严格遵守所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的休药期! 出栏前仔细核查用药记录,确保所有药物已过休药期。

(4)猪只准备:

  • 健康检查: 出栏前1-2天进行最终健康检查,剔除病猪、严重外伤猪、体重严重不达标猪。
  • 清洁: 避免在出栏前冲洗猪体(增加应激,可能导致体温过低)。如猪体过脏,可在出栏前数天进行,确保充分干燥。寒冷季节严禁冲洗!
  • 标记: 如需按批次或来源标记,应提前完成(如喷漆、耳牌)。

(5)文件准备: 准备好《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所需的养殖档案、免疫记录、用药记录等。确保符合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要求。

(6)运输安排: 预约清洁、消毒的专用运猪车辆。检查车辆隔栏、防滑设施、通风/保暖设备。避免在极端天气运输。 装车前再次检查猪只健康状况。

  • 车辆需二级洗消点处理,司机禁入生产区
  • 装猪台距场区≥200m,装猪后轮胎消毒

1,频次: 每天至少进行3次全面巡视(早、中、晚),每次巡视不少于15-30分钟(视猪舍大小而定)。 进餐前后是观察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的最佳时机。

2,观察内容(“望闻问切”):

(1)望 (看):

  • 整体状态: 猪群是否安静舒适?躺卧姿势是否自然分散(舒适)?有无扎堆(冷?)、喘气远离热源(热?)、兴奋不安?
  • 精神与反应: 眼神是否明亮有神?听到响动或人接近时是否警觉抬头?有无精神沉郁、嗜睡、离群独处、反应迟钝?
  • 采食饮水: 喂料时是否积极争抢?料槽前猪只分布是否均匀?有无不食、少食的猪?饮水器前是否有排队?水嘴是否正常出水?
  • 皮肤与被毛: 皮肤颜色是否正常(粉红)?有无苍白(贫血?)、发红(发烧?)、发绀(心肺问题?)、出血点、丘疹、溃疡?被毛是否顺滑有光泽?有无粗乱无光?
  • 肢蹄: 站立和行走是否正常?有无跛行、关节肿胀、蹄壳开裂/损伤?
  • 粪便: 极其重要! 观察粪便形态(成型、软便、水样)、颜色(正常黄褐、灰白、水泥样、血色、黑色)、数量、有无黏液、未消化饲料?
  • 呼吸: 观察呼吸频率(正常20-40次/分)、深度(胸腹式是否协调)、有无咳嗽(干咳、湿咳)、喷嚏、呼吸困难(张口呼吸、腹式呼吸)?
  • 异常行为: 有无咬尾、咬耳、咬栏、空嚼?有无呕吐?

(2)闻 (气味): 进入猪舍感觉空气是否清新?有无刺鼻的氨气味(通风不足?)、腐败臭味(死猪或严重腹泻?)、其他异常气味?

(3)记录与标记: 发现任何异常个体(精神差、不食、腹泻、咳嗽、跛行、外伤等),立即用环保喷漆在猪背侧做明显标记。记录异常猪的栏位、症状、发现时间。

3,后续处理:

(1)隔离: 将病重猪、有传染风险的猪(如严重腹泻、呼吸道症状) 及时转移到病猪隔离栏。

(2)报告: 立即报告兽医或场长。

(3)初步处理: 测量体温(正常38.5-39.5℃)。提供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如湿拌料)。在兽医指导下进行初步治疗(如补液、退烧)。

(4)诊断与治疗: 由兽医进行诊断,确定治疗方案。详细记录诊断结果、用药(药品名称、批号、剂量、用法、起止时间)、治疗反应。

1,关键数据项:

(1)存栏数: 每日记录各栏/各栋存栏头数(转入 - 转出 - 死淘)。

(2)死淘记录: 每日记录死淘头数、所在栏位、估计体重、尽可能判断并记录原因(腹泻、呼吸道、猝死、咬尾感染、外伤、其他)。死猪及时无害化处理并记录。

(3)饲料消耗: 每日记录各栋/各批次饲料的投料量和剩料量(估算),计算日采食量 (ADFI)。记录饲料种类、更换日期。

(4)体重记录: 记录每次(转群、抽样、全群)称重的日期、猪只标识(栏号/耳号)、体重数据。计算平均体重、平均日增重 (ADG)。

(5)免疫记录: 记录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免疫日期、免疫猪只(栋/栏/耳号)、剂量、注射部位、操作人。

(6)用药记录: 记录药品名称(通用名)、生产厂家、批号、用药日期、用药猪只(群体/个体)、用药原因(预防/治疗何病)、给药途径(拌料/饮水/注射)、剂量/浓度、疗程、休药期、操作人。

(7)环境参数: 每日记录舍内最高/最低温度、相对湿度、通风设备运行情况(风机开启数/时长)。定期记录(如每周)氨气浓度(如有检测仪)。

(8)其他操作记录: 如清洗消毒日期、驱虫日期、分群调栏记录、设备维护记录等。

2,记录方式:

(1)推荐使用标准化表格: 设计简洁清晰的纸质或电子表格,放置在猪舍入口或办公室,方便每日填写。中小场使用纸质表格更简便可靠。

(2)关键: 及时、准确、完整! 避免事后补记。

3,数据分析与应用:

(1)定期计算关键指标: 每周/每月/每批次计算:

  • 成活率 (%) = (期末存栏数 + 期内转出数 - 期初存栏数) / 期初存栏数 100% (或按阶段计算)
  • 死淘率 (%) = 期内死淘头数 / (期初存栏数 + 期内转入头数) 100%
  • 平均日增重 (ADG, g) = (期末总重 - 期初总重) / (饲养天数 平均存栏头数)
  • 料肉比 (FCR) = 期内总耗料量 (kg) / 期内总增重 (kg) (总增重 = 期末总重 + 转出/死淘重 - 期初总重 - 转入重)

(2)分析比较: 将计算结果与历史数据、生产目标、行业标杆进行比较。

(3)发现问题: 指标异常(如死淘率突增、ADG下降、FCR升高)提示管理中存在问题(如疾病爆发、饲料问题、环境失控)。

(4)指导决策: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调整饲料配方、优化饲喂策略、改进环境控制、加强特定疾病的防控、评估免疫效果、发现管理漏洞,实现持续改进。例如:

  • FCR偏高:检查饲料质量、储存管理、是否存在浪费(剩料多)、环境温度是否适宜(过冷过热都增加维持需要)、疾病影响。
  • 呼吸道疾病死淘率高:重点检查通风状况、空气质量、免疫程序是否合理有效、密度是否过大。

总结

保育至育肥出栏的饲养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小规模猪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核心、简化流程、注重细节、坚持不懈。

本SOP提炼了各阶段(过渡期、育肥前、中、后期)的关键目标、核心原则、具体操作细节(含关键数据),并强调了贯穿全程的日常观察与数据记录的重要性。

1,环境是基础: 温度适宜(看猪施温)、通风良好(无异味、无贼风)、干燥清洁、密度合理。前期保温(22-24℃)后期通风是关键。

2,营养是动力: 选择合适阶段饲料(保育后期->育肥前期->中期->后期),做好平稳过渡(7天)。育肥期以自由采食为主,坚持每日清槽!关注水质水速。

3,健康是保障: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洗消干燥、生物安全。按程序免疫(猪瘟、口蹄疫等核心苗)、定期驱虫。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依靠细致观察)。慎用药物,遵守休药期。

4,数据是眼睛: 每日认真观察记录(存栏、死淘、采食、异常猪)。定期称重(算ADG)。计算成活率、FCR。用数据发现问题、评估效果、指导决策。

5,细节决定成败: 转群轻柔分群、料槽水嘴维护、夏季防暑降温(湿帘、调整喂料)、玩具防咬尾、出栏前禁食管理等细节的到位执行,对最终效益影响巨大。

中小猪场资源有限,应将人力和资金优先投入到保障环境(尤其温度通风)、保证饲料饮水质量、执行核心免疫、做好基础记录上。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中小猪场完全可以在保育育肥阶段实现高成活率(>98%)、快日增重(>800g)、优料肉比(<2.6)、好均匀度的目标,显著提升养殖效益。持续的学习、严格的执行、不断的改进,是成功的唯一路径。








【版权声明】来源:知岩片语512。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