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发的细菌性传染病,又称“格莱瑟氏病”。此病以多发性浆膜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和关节炎为主要特征,主要侵害2周龄至4月龄的猪只,断奶后高发。该菌常作为条件性致病菌潜伏,当猪群免疫力下降或受应激时暴发,且易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加重病情。全年可发,冬春、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管理不善时更易高发。未及时治疗的仔猪死亡率超50%,保育猪约30%-50%,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接触等传播。
一、发病原因
· 病原携带:健康猪鼻腔、扁桃体可携带副猪嗜血杆菌(带菌率达30%-70%),成为潜在传染源。
· 环境应激:温度骤变、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转群等导致免疫力下降。
· 继发感染: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支原体肺炎等协同作用,加重病情。
· 免疫力低下:母源抗体不足(如母猪未免疫)、断奶应激、营养缺乏(如维生素不足)。
二、症状分析
急性型:
· 体温升高至 40.5-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
· 呼吸困难,咳嗽,鼻流黏液或带血分泌物。
· 关节肿胀(多见于腕关节、跗关节),跛行或瘫痪。
· 胸腹部皮肤发绀(蓝紫色),部分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
· 死亡前可见 腹式呼吸 或 犬坐姿势(因胸膜炎疼痛)。
慢性型:
· 渐进性消瘦,被毛粗乱,关节肿大变形,生长迟缓。
· 部分猪表现为脑膜炎症状(共济失调、转圈)。
三、预防措施
1、环境管理:
· 保持猪舍温度稳定(仔猪适宜温度28-30℃),加强通风,降低氨气浓度。
· 定期消毒(选用过硫酸氢钾、戊二醛等高效消毒剂),减少病原传播。
2、疫苗接种:
· 母猪产前 4-6周 免疫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疫苗(需根据当地流行血清型选择)。
· 仔猪可于 14日龄和35日龄 分别免疫,提高保护力。
3、药物预防:
· 断奶前后在饲料中添加 阿莫西林(300g/吨) 或 氟苯尼考(100g/吨),连用7天。
· 定期监测猪群健康状况,及时隔离疑似病例。
4、生物安全:
· 严格引种检疫,避免引入带菌猪;实行全进全出制,减少交叉感染。
5、营养强化:
· 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C、E)和电解质,增强抗应激能力。
四、治疗方案
1、抗菌治疗:
· 首选药物:头孢噻呋(5mg/kg体重,每日1次,肌注)、恩诺沙星(2.5mg/kg体重,每日2次)。
· 替代方案:氟苯尼考(20mg/kg体重)+ 替米考星(10mg/kg体重)联合用药,连用5-7天。
2、对症支持:
· 退热:注射氟尼辛葡甲胺(0.04ml/kg体重)。
· 补液:对脱水猪只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
· 缓解炎症:地塞米松(短期使用,避免抑制免疫)。
3、群体控制:
· 发病猪群全群投药,饮水中添加 多西环素(100ppm) 或 磺胺氯达嗪钠(300ppm)。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需以 环境控制、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为核心,减少应激因素,切断传播链。一旦发病,应早诊断、早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经济损失。
(注:具体用药需根据兽医指导,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方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