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与应对
猪病毒性腹泻是养猪业中常见的高度传染性肠道疾病,主要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等引起,对仔猪危害尤为严重,常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临床症状与流行特点
猪病毒性腹泻的典型症状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仔猪感染后,往往在出生后数日内出现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夹杂未消化的乳凝块,体温初期可能升高,随后迅速下降。由于脱水严重,仔猪死亡率极高,尤其1周龄内仔猪死亡率可达90%以上。成年猪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泻,一般7-10天可自行恢复,但会成为病毒携带者,持续排毒。
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秋末至早春)多发,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可经粪便、呕吐物污染饲料、饮水、器具等扩散。养殖场一旦引入带毒猪只,极易引发群体性感染,且病毒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强,消毒不彻底时易反复暴发。
(1).诊断与鉴别
诊断猪病毒性腹泻需结合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由于其症状与细菌性腹泻(如大肠杆菌病)、寄生虫性腹泻相似,需通过实验室检测区分。常用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RT-PCR检测病毒核酸等,可精准确定病毒类型,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
(2).防控措施
预防猪病毒性腹泻的核心在于疫苗免疫与生物安全管理。
(3). 疫苗接种:母猪产前4-6周接种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通过母源抗体为哺乳仔猪提供保护,降低发病风险。
(4).生物安全:严格执行引种检疫,新引进猪只需隔离观察至少21天;加强圈舍消毒,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有效消毒剂,定期对产房、保育舍进行彻底消毒;限制人员流动,进出养殖场需彻底更衣、消毒。
发病后的应对措施包括:立即隔离病猪,对污染区域强化消毒;给病猪补充口服补液盐或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减少饲料投喂量,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对于重症仔猪,可采用腹腔补液等支持疗法,提高存活率。
总结
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免疫、严格生物安全管理和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带来的损失。养殖场应定期监测猪群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从源头上阻断病毒传播,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