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仔猪,尤其以1-8周龄的断奶前后仔猪易感,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该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的特点,常导致仔猪腹泻、脱水,严重时可引发死亡,对养猪业造成显著经济损失。
典型症状:腹泻为核心特征
感染轮状病毒的仔猪,潜伏期通常为12-24小时,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腹泻。初期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呈糊状,随后逐渐变为水样,常夹杂未消化的饲料颗粒,无特殊腥臭味。病情严重的仔猪会出现频繁腹泻,伴随呕吐、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等症状,由于大量脱水,可见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四肢无力,体重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成年猪和育肥猪感染后症状较轻,可能仅表现为短暂的食欲不振或轻微腹泻,一般可自行恢复,但仍是病毒的重要携带者,易污染饲料、水源和环境,导致仔猪感染。
治疗原则:对症支持,防脱水与继发感染
轮状病毒主要损伤肠道黏膜,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 补水防脱水:这是治疗的关键。可给病猪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加温水1000毫升),严重脱水者需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 调节肠道功能:添加益生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或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减少腹泻次数;禁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但如果出现细菌继发感染(如粪便带血、腥臭),可短期使用阿莫西林等药物控制。
- 保温与护理:将病猪置于25-30℃的温暖环境中,减少能量消耗,给予易消化的流质饲料(如米汤),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保健与预防:阻断传播是核心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便-口腔途径传播,防控需从切断传播链和增强猪群抵抗力入手:
- 加强圈舍卫生:每日清理粪便,定期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过氧乙酸消毒,尤其针对仔猪栏、食槽、饮水器等高频接触区域,消毒频率每周不少于2次。
- 提升仔猪抵抗力:保证母猪营养均衡,使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出生后1小时内尽快哺乳);仔猪断奶后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减少应激,增强免疫力。
- 严格隔离制度:新引进的猪需隔离观察2周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其粪便、垫料需单独清理并消毒,避免病毒扩散。
- 疫苗接种:可在母猪产前4-6周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通过母源抗体为哺乳期仔猪提供保护,降低发病风险。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需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通过改善饲养环境、强化卫生管理和提升猪群抵抗力,最大限度减少发病概率。一旦出现病例,及时补液和护理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保障养殖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