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肉牛全产业链从育种场、母犊一体场、商品牛交易场、育肥牛场、屠宰场、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产业链是为满足终端需求而形成的,生产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各个环节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互利合作,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减少生产环节中的浪费,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达到各环节利润的合理分配。国内现阶段母牛的饲养处在微利和亏损的处境之中,很多养牛人都在坚持希望通过牛只的减少达到价格的上涨,以此来转变养殖的收入,普遍认为赔钱是由牛价过低造成,没有人去考虑我们养牛的目标以与行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链其它环节需求不一致,已经形成南辕北辙的局面,这也是繁殖母牛养殖者不挣钱亏损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改变会慢慢的被行业淘汰出局。
很多人不理解,不明白什么是生产目标,我们养母牛的生产目标怎么就与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了,怎么就与其它环节目标不相辅了。对于屠宰场来说,能屠宰出多少牛肉,也就是屠宰率,是直接的盈利指标。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如果某些育肥场的牛屠宰率低,通常其活牛销售价格也会被压低。所以,屠宰率是影响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我们繁殖母牛饲养者几乎对犊牛未来的日增重和育肥牛的出肉率并不关心,更重视犊牛的花色和净脸率,因为过去几年养牛业是快速发展期,对母牛犊的需求旺盛,花色的商业炒作让母牛的饲养偏离了行业的方向,这种炒作给很多养殖户带来了利润,母牛犊的高溢价改变了我们的养殖目标,但泡沫消失后,这种商业需求会被真正的使用价值所取代。
靠炒作形成的利润空间也随之消失,这就造成以前的养殖和改良方法全部失效,养殖户生产的犊牛不是行业真正的需求,形不成行业发展效率最大化,那么产业链中的生产者就得为此买单,造成的效率过低,生产成本过高都得由养繁殖母牛的人负责,这看上去很不公平,其实这是养牛花色炒作的后遗症,迟早都会出现,而承担者和受害者一定是母牛养殖者,真正的花色炒作者以获利离场,在离场前仍给广大繁殖母牛养殖者留下无限希望与暇想。整个产业链中大家会发现,育种场和母子一体场的生产目标并不是追求生产效率最大化,料肉比,日增重,出肉率,没有成为获利的必要条件,还沉浸在过去花色炒作的高利润的梦境之中,希望行业重新回到过去,但我们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