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的选择标准和阶段选择
种猪是养猪生产的基础,种猪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猪场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所有优良的种猪都是人类长期选择与培育的结果,种猪的优良性状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选择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种猪的选择是提高其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
1
种猪选择标准
1.1 外形选择(鉴定、评定)
外形即是外部形态(外貌、外观),古代称为“相”,外形不仅反映猪的品种特征,而且能反映出猪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因此,外形选择是种猪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点对待。
1.1.1 熟悉猪体表各部位名称
熟悉猪体表各部位名称是外形选择的基础(图1),是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出符合外形要求的种猪。因此,工作人员在对种猪进行外形选择之前,必须熟悉猪体表各部位名称,以便能对种猪外形各部位进行准确详细的鉴定。
1.颅部 2.面部 3.颈部 4.髻甲 5.背部 6.胸侧部(肋部) 7.胸骨部 8.腰部 9.腹侧部 10.腹底部 11.荐臀部 12.股部 13.股后部 14.小腿部 15.跗部 16.跖部 17.趾部 18.肩部 19.臂部 20.前臂部 21.腕部 22.掌部 23.指部 24.肩关节 25.肘突 26.髋结节 27.髋关节 28.膝关节
1.1.2 整体鉴定
整体鉴定是种猪入选的基本条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定。
(1)符合本品种特征。所选择的品种必须与该品种外貌特征相一致,重点是观察毛色、耳型与面部特征(如金华猪与汉普夏猪的毛色都两头黑中间白,但还是有不同之处的;长白猪与大白猪毛色都是白色的,但耳朵的大小、状态是不一样的)。
(2)体质健康。通过观察种猪的运动过程,看行走是否协调与稳定,四肢是否存在疾患(如外伤、跛行、关节炎等),体重和日龄是否匹配(图2、图3)。发现有不健康猪只不能选留。
(3)生殖器官正常。生殖器官有缺陷的应该淘汰。
1.1.3 分体鉴定
(1)头颈
头以偏小为好,额部要稍宽,上下唇齐,鼻孔大,鼻镜湿润,嘴大而齐,长短适中,颈部长短、粗细适中,并与头、躯干结合良好。
(2)四肢
四肢结实健壮,肢势端正。蹄质坚实、无裂纹,脚趾大而均匀,无卧系,无羊蹄,站立或行走时无X和O型腿。
(3)乳房和乳头
乳房发育正常,乳头数量在7对以上,乳头排列均匀整齐,乳头行距、间距、长短适中(图9),母猪的乳头要靠前,最后两对乳头尽量不要藏在两腿之间或者更靠后的位置(图10)。无瞎乳头、翻乳头、副乳头、木乳头等无效乳头。
(4)生殖器官及神态
公猪头颈粗壮,眼大有神,无泪斑、红眼;10月龄后满嘴白沫,神情高昂,阳刚威猛,有雄性悍威;睾丸发育良好,睾丸大且左右匀称(图13),无单睪、隐睪、疝气等现象(图14-18)。母猪相对清秀,线条圆润,仪表端庄;阴户发育良好,阴户充盈,阴户尖下垂。阴户尖端上翘(阻止尿液流出)、阴户过小者不能留种(图19-21)。
1.2 生长发育与胴体性能测定
1.2.1 生长发育性状
要求生长速度快,150日龄时体重达到100 kg,180日龄时体重达到120 kg;耗料少,30~110 kg阶段料重比在2.5以下;体躯要长,达100 kg体重时体长>100 cm。生长速度与饲料利用率呈负相关,生长速度容易度量,所以在生产中直接测定生长速度。
1.2.2 胴体性状
背膘厚是衡量猪胴体瘦肉率高低的一个间接指标,背膘厚与胴体瘦肉率呈负相关,背膘越薄,胴体瘦肉率越高。所以,种猪背膘要薄,要求校正到100 kg体重P2点背膘厚在11 mm以下。
对于生长发育与胴体性状的选择标准因不同品种、品系、个体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应达到最低标准。同时,还可以用生长速度、背膘厚和体长这几个性状构成一个选择指数,根据计算出的指数值高低进行选择。
2
阶段选择
猪只的性状是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种猪选择,是由小到大逐步选留的过程,一般分为断奶阶段、测定结束阶段、繁殖阶段和成年阶段的选择,且不同阶段选择方法不一样,侧重点与技术措施不一样。
2.1 断奶阶段选择
此阶段应以祖先系谱成绩选择为主,结合仔猪体重及外形进行挑选。先从亲代(祖父母、父母)生产性能高的窝中进行窝选。在窝选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选择,要求选出的断奶仔猪符合本品种外貌特征,且体质健壮、生长发育好,断奶体重大,毛色纯正,皮肤红润,背部宽长,四肢结实,无遗传缺陷,生殖器官正常,乳头7对以上。
断奶阶段选择时要尽量多留,一般来说,最终预定留种数量与初选数量比母猪是选1头留5~10头,公猪选1头留10~20头,以便以后有较多的选择机会,选择强度越大,选出的种猪质量越高。
2.2 测定结束阶段选择
5~6月龄时种猪性能测定基本结束,体重一般达到100~120 kg,除繁殖性能外,一些重要生产性状如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背膘厚、眼肌面积、胴体瘦肉率等都能表现出来。因此,这个阶段是种猪选择的关键时期,应作为主选阶段,应以个体选择为主,主要查看种猪的外形和生产性能表现。
2.2.1 外形选择
要对这个阶段的种猪外形再进行一次普查,发现有体质不结实、肢蹄存在明显问题、乳头有损征、表现出遗传缺陷、生殖器官有异常者等,都必须淘汰。
2.2.2 据生产性能及生长发育选择
通过外形选择后留下来的个体可根据生长速度、背膘厚和体长三个生产性状构成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择,严格按计算出的指数值高低进行选择,其选择指数公式如下:
指数=(2X+Y-Z/3)×100,X为生长速度(g/d),Y为个体体长(cm),Z为个体背膘厚(mm)。另外,也要参考同胞的成绩。此阶段的选留的数量要比最终留种数量多15%~20%。
2.3 配种、繁殖阶段选择
种母猪达到这个阶段时,已经经历了断奶与测定结束阶段两次选择,对其祖先和自身的生产性能与外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这个时期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有以下问题的母猪可考虑淘汰:①至7月龄后无任何发情征兆者。②屡配不孕者。③断奶后不按时发情且采取一定的催情措施后仍无效者。④母性太差者。⑤连续2胎少乳或无乳者(营养、管理正常)。⑥产仔数过少者。⑦生长发育慢、达不到选育指标者。⑧所生仔猪中有畸形及遗传缺陷者。⑨其他原因而不能再利用者。
留下来的个体可按照产仔数与断奶窝重构成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留,按计算出的指数值高低进行选择,其选择指数公式如下:指数={(x+y)/2}×100。x为产仔数,y为断奶窝重。
2.4 成年阶段选择
此阶段是种猪选择的最后阶段,公猪正式参加了配种,母猪已经有了二胎以上的繁殖成绩,同时也有后裔生长和胴体性能的成绩,此时主要根据本身、同胞及后代成绩进行选择,决定是否进入核心群。
3
种猪选择注意事项
3.1 不要过分的追求体型
种猪的体型固然重要,但不能刻意的去追求体躯长、臀部发达的种猪,而忽视其健康状况与生产性能,这将埋下一定隐患,种猪的利用价值会下降,淘汰率升高。所以,在种猪选择过程中,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3.2 做好种猪系谱档案记录
种猪的系谱档案是种猪选择的必备条件之一。选择时应建立相配套的详细档案记录材料,记录的信息要全面,其内容主要包括种猪的编号、祖先信息、生产性能测定、外形鉴定以及疾病方面的数据等,其作用在于为种猪选择提供基础数据,确保遗传质量和生产性能,以便提高养殖效益。
3.3 测定的条件要一致
(1)测定种猪的品种、品系、月龄、体重及饲养管理条件一致。
(2)测定的时间、地点和季节要相同,以便真实反映出各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从而提高选择的准确度。
(3)测定的人员、方法、工具最好保持恒定,测定人员责任心要强,对测定程序、操作规范及方法要熟练掌握。
(4)测量工具要提前检查校正,看是否存在异常问题,减少测量上的误差。
3.4 种猪选择时要胆大、细心、认真
测定人员要放开手脚,在某些部位鉴定时,需要近距离接触种猪时,必须蹲下认真、仔细的查看种猪只的腹部,并用手去触摸;如果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最好带着手电筒观察猪只,这样才能更清楚、准确的做好鉴定工作。当然,测定人员在鉴定时要时刻提高警惕,避免被种猪攻击而受伤,尤其是在对种公猪鉴定时,更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