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PED)由PED病毒引起,是一种高传染性肠道疾病,以仔猪剧烈腹泻、呕吐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在疫情暴发时,返饲(Feedback Feeding) 被部分猪场作为紧急防控手段,然而,国外研究显示返饲操作存在显著争议:一方面可加速群体免疫,另一方面可能加剧病毒传播。

本文基于国际文献,系统分析返饲操作的核心步骤、适用条件及潜在风险,为养猪从业者提供科学参考。

返饲是猪场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的关键应急措施,通过口服感染猪的肠道组织或粪便,使母猪快速获得免疫保护,从而保护新生仔猪。以下是基于国外文献分享的核心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确诊与材料选择(关键起点)

病原检测:通过RT-PCR或快速检测试纸(POCT)确认PEDV阳性。

材料来源:选择 急性感染期仔猪(腹泻12-24小时内) 的肠道组织或粪便(病毒载量最高)。

禁忌:避免使用死胎或弱仔材料(病毒活性不足)。

二、材料制备(科学处理)

1、肠道组织处理:

取小肠(空肠和回肠)去除内容物,匀浆后与生理盐水按 1:5~1:10 稀释。

添加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抑制细菌污染,避免使用消毒剂(可能灭活病毒)。

2、粪便处理:

新鲜粪便与牛奶或生理盐水混合(比例1:5),过滤去除杂质。

三、饲喂操作(精准实施)

目标猪群:妊娠后期母猪(产前3-4周),优先未感染群体。

剂量与频次:每头母猪 20-30 mL/次,每日1次,连续 2-3天;通过灌服或拌料投喂(确保均匀摄入)。

四、免疫监测与效果评估

临床观察:饲喂后3-5天,监测母猪是否出现短暂腹泻(免疫应答信号)。

实验室验证:粪便RT-PCR检测病毒脱落(峰值在3-7天);血清抗体检测(IgA上升表明免疫成功)。

五、生物安全强化(风险控制)

隔离操作:返饲期间限制人员流动,工具专用。

污染处理:材料残留物需高温焚烧或化学灭活。

六、返饲操作流程

确诊PED疫情-> 选择急性感染仔猪->采集肠道/粪便材料--> 匀浆稀释+抗生素处理--> 目标母猪群饲喂--> 临床监测腹泻反应--> 实验室检测抗体   --> 评估仔猪存活率 --> 生物安全复盘

流程说明:流程需在 72小时内启动(疫情早期最有效);若母猪无腹泻反应,需重复步骤B-D(材料病毒活性不足)

时机窗口:疫情爆发后 2周内 实施返饲效果最佳;延迟操作可能导致持续传播。

替代方案:若病毒毒力过强,可改用 灭活疫苗 联合返饲(降低散毒风险)

一、潜在益处

1、快速建立群体免疫:通过主动暴露病毒,母猪在3–5日内产生IgA抗体,经初乳传递给仔猪,降低新生仔猪死亡率。研究显示,早期正确实施返饲的猪场,仔猪断奶存活率(DP/S)可提升15–20%。

2、成本效益显著:相比疫苗或药物干预,返饲仅需基础实验室设备,适合资源有限的猪场。

二、主要风险与弊端

1、病毒扩散加剧疫情:若操作失误(如未隔离病猪),返饲可能导致病毒在猪场内循环传播。数据显示,返饲猪场的疫情持续时间平均延长2.3周。

2、继发感染风险:粪便中的其他病原体(如轮状病毒、大肠杆菌)可能引发混合感染。

3、生产性能下降:延迟返饲(>2周)的猪场,总动物成本(TAC)上升,母猪断奶数减少。

4、生物安全漏洞:猪群移动或人员流动可能将病毒扩散至其他区域。

一、时机选择的矛盾

问题:过早返饲加速传播,过晚则免疫无效。

对策:结合RT-PCR检测病毒载量,仅在Ct值≤30时启动返饲。

二、替代方案的可行性

疫苗优先:商业化疫苗安全性更高,但免疫应答较慢。

“可控暴露”改良:将处理液滴鼻替代口服,减少肠道感染风险。

三、猪场条件的适配性

适合返饲的场景:封闭式管理、母猪群健康稳定的猪场;

禁止返饲的场景:多点式生产、已有其他疫情(如非洲猪瘟)的猪场。

四、结论与建议

返饲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可应急控制PED,但操作不当易适得其反。基于国外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严格限制使用条件:仅作为无疫苗可用时的过渡方案,且需全程监督;

强化生物安全:返饲期间禁止猪群移动,实施分区管理;

综合防控策略:结合消毒(醛类制剂)、母猪免疫及仔猪肠道保护剂(卵黄抗体),降低单一依赖风险。








【版权声明】来源:猪多资源。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