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保育猪(断奶后至70日龄)的高发疾病,病原体(Haemophilus parasuis)通过呼吸道传播,引发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及消耗性综合征。临床中,进行性消瘦是典型症状,死亡率可达30%以上。本文基于病原特性与病程发展,详细介绍分阶段治疗方案和免疫策略。


一、病原特性:
革兰氏阴性杆菌,15种血清型(以4、5、13型最常见),破坏关节滑膜与胸腹膜浆膜层。
分泌内毒素引发持续性低热(40.5–41.5℃),抑制采食中枢,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二、消瘦病理过程:
急性炎症期:浆液性纤维素渗出→胸腹腔粘连→呼吸/消化功能受限。
慢性消耗期: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减少→肌肉萎缩→代谢负平衡。
数据支持:感染猪日增重降低40%,料肉比升高0.5以上(Journal of Swine Health, 2023)。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需结合病程进展(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期),针对性解决感染、炎症和营养不良问题。以下方案以30日龄保育猪(体重10-20kg)为例,需根据猪群规模、药敏试验灵活调整。
阶段一:潜伏期(发病初期,1-3天)
1、特点:
症状隐蔽:个别猪咳嗽、体温微升(39.5-40.5℃),采食量下降10%-20%。
关键风险:细菌在呼吸道定植,尚未引发全身感染。
治疗目标:阻断细菌增殖,防止病情扩散,减少继发感染。
2、核心措施:
A、药物方案:预防性投药(全群覆盖)
饮水给药:阿莫西林(200g/吨水) + 多西环素(150g/吨水),连用5天。
拌料给药:替米考星(20mg/kg体重),每日1次,连用7天。
原理: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复制,替米考星增强巨噬细胞活性。
B、个体强化治疗(针对疑似病猪):
肌注长效头孢噻呋(5mg/kg体重),每48小时1次,连用3次。
配合非甾体抗炎药:氟尼辛葡甲胺(2mg/kg体重),每日1次,缓解发热。
3、管理要点:
隔离病猪,栏舍每日消毒2次(推荐戊二醛或过硫酸氢钾)。
提高环境温度至28-30℃,减少冷应激。
4、预期效果:
发病率降低50%以上,避免进入急性期。
阶段二:急性期(发病高峰期,4-10天)
1、特点:
典型症状:高烧(41-42℃)、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被毛粗乱,消瘦速度加快(日均减重5%-10%)。
病理变化: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多器官衰竭风险高。
治疗目标:控制全身感染,缓解炎症反应,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失衡。
2、核心措施:
A、抗生素组合:联合用药(重症个体治疗)
头孢喹肟(2mg/kg体重,肌注) + 恩诺沙星(2.5mg/kg体重,肌注),每日1次,连用5天。
耐药病例备用方案:泰拉霉素(单剂2.5mg/kg体重,深部肌注)。
B、支持疗法:
补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 + 维生素C(100mg/头),腹腔注射,每日50-100ml。
解热:卡巴匹林钙(500g/吨水),连续3天。
C、群体控制(全群干预):
饮水加药:磺胺氯哒嗪钠(300g/吨水) + 甲氧苄啶(TMP,60g/吨水),连用7天。
拌料添加:甘草颗粒(1kg/吨料)缓解呼吸道症状。
3、管理要点:降低密度至≤0.4㎡/头,氨气浓度<10ppm;病猪栏铺设垫料,减少关节摩擦损伤。
4、预期效果: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
阶段三:慢性期/恢复期(10天后)
1、特点:
残留问题:体温正常但持续消瘦(体重仅为健康猪的60%-70%),生长迟缓,免疫力低下。
风险:易复发或继发圆环病毒、支原体感染。
治疗目标:促进营养吸收,修复组织损伤,重建免疫屏障。
2、核心措施:
A、饲料调整:营养强化方案
能量:添加2%-5%植物油(如大豆油),提高饲料能量至3400kcal/kg。
蛋白:粗蛋白≥18%,补充赖氨酸(1.2%)和蛋氨酸(0.3%)。
B、功能性添加剂:
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200g/吨料),修复肠道菌群。
复合维生素:重点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500g/吨料)。
C、巩固性用药:
拌料给药:泰妙菌素(100g/吨料) + 金霉素(300g/吨料),连用10天,预防复发。
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200g/吨料)或干扰素(肌注,1次/周)。
3、管理要点:
分群饲养:将康复猪与健康猪分开,避免竞争性采食。
渐进式增料:每日增加饲喂量10%,避免消化应激。
监测淘汰:每周称重,体重恢复不足80%的猪只建议淘汰。
4、预期效果:4周内体重恢复至健康水平,日增重达400g/天以上。


一、免疫核心目标
1、保护关键群体
母猪:通过免疫阻断垂直传播(仔猪感染率↓40%)
仔猪:建立主动免疫(保育期存活率↑30%)
2、免疫窗口期
最佳首免日龄= 母源抗体半衰期+ 3 天
通常为14-21日龄(具体需检测母源抗体水平)
二、标准化免疫流程

三、关键操作规范
1、疫苗选择原则
优先选择含当地流行血清型(如4、5、12型)的多价苗
灭活苗安全性>亚单位苗免疫原性
2、免疫操作要点
注射前回温:疫苗升至25℃(↓应激反应)
针头规格:16mm×38号(仔猪)、16mm×40号(母猪)
注射深度:确保进入肌肉层(脂肪层注射≈无效)
3、免疫效果评估
抗体检测:免疫后21天采血(ELISA值≥0.6为合格)
攻毒保护试验:抽查5%免疫猪(保护率应>85%)
四、特殊场景处理
1、爆发场紧急免疫
全群普免+抗生素干预(如头孢噻呋)
仔猪可提前至7日龄免疫(需配合0.5mL抗血清)
2、蓝耳病阳性场
免疫推迟至蓝耳稳定后2周
选用添加免疫增强剂的疫苗(如香菇多糖)

【版权声明】来源:猪场管理者。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