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仔猪低血糖治疗及预防措施

一、核心观点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主要因母乳不足、仔猪吮乳障碍或能量消耗过多引起,以快速补充糖分、改善哺乳条件及保温为治疗核心,预防需从母猪泌乳管理、仔猪护理等方面入手,降低能量代谢紊乱风险。

二、发病原因

1. 母乳供应不足

- 母猪泌乳障碍:产后无乳、少乳(如初产母猪乳腺发育不良、产后感染、营养缺乏);

- 乳头竞争激烈:同窝仔猪过多(超过12头),弱小仔猪无法抢到乳头,吮乳量不足。

2. 仔猪吮乳能力差

- 先天虚弱:早产、低体重仔猪(出生重<1 kg),吮乳反射弱或无力吮乳;

- 疾病影响:仔猪患口炎、脐带炎等,因疼痛拒绝吮乳。

3. 能量消耗过多

- 环境温度过低:圈舍温度<25℃时,仔猪需消耗更多能量维持体温(每降低1℃,能量消耗增加7%);

- 继发感染:仔猪患腹泻、败血症等,机体代谢加快,能量储备耗竭。

三、治疗方法

1. 紧急补糖与能量

- 口服补糖:

- 50%葡萄糖溶液10-15 mL,用注射器(去针头)灌服,每2小时1次,直至仔猪能自主吮乳,持续1-2天;

- 无葡萄糖时可用蜂蜜水(蜂蜜1份+温水2份)替代,每次5-10 mL。

- 静脉/腹腔注射:

- 严重昏迷仔猪,静脉注射10%葡萄糖溶液5-10 mL(缓慢推注),或腹腔注射15-20 mL(需无菌操作,避免损伤内脏),每日2-3次。

2. 改善哺乳与营养支持

- 固定乳头与辅助吮乳:将弱小仔猪固定在母猪前2-3对泌乳量高的乳头,人工辅助含住乳头,每次哺乳持续10-15分钟;

- 代乳或寄养:若母猪无乳,用仔猪专用代乳粉(按说明配制)每2小时饲喂1次,或寄养至泌乳充足的其他母猪(需涂抹寄养母猪尿液掩盖气味)。

3. 保温与环境调控

- 提高环境温度:使用红外保温灯(距地面30-40 cm,温度维持30-32℃),或铺设电热板(温度28-30℃),减少能量消耗;

- 保持干燥:垫料更换为干燥木屑或稻草,避免潮湿散热。

4. 对症与并发症防治

- 若仔猪继发腹泻,口服蒙脱石散(1 g/头)+ 口服补液盐(按说明稀释),防止脱水;

- 体温过低(<36℃)时,用热水袋(40℃)包裹毛巾置于仔猪腹部,逐步复温(每小时升温≤2℃),避免温差过大应激。

四、预防措施

1. 母猪产前产后管理

- 泌乳营养强化:妊娠后期(产前2周)至哺乳期,饲料中添加鱼粉(5%)、豆粕(15%),保证泌乳所需能量(消化能≥3.2 Mcal/kg)和蛋白质(18%-20%);

- 产前催乳准备:产前3天喂服催乳散(中药制剂,按说明剂量),产后肌注缩宫素10-20 IU,促进乳汁分泌。

2. 新生仔猪精细化护理

- 早吮初乳与体重管理:仔猪出生后1小时内确保吃到初乳,对体重<1 kg的弱仔单独护理,每2小时辅助吮乳1次;

- 窝仔数调整:同窝超过12头时,及时将多余仔猪寄养,保证每头仔猪有充足乳头。

3. 环境与温度控制

- 产房提前预热:产前1天将产房温度升至26-28℃,仔猪保温区(保温箱)温度维持32-35℃(第1周),之后每周降2-3℃;

- 减少应激:避免频繁搬运仔猪,断尾、补铁等操作集中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减少能量消耗。

4. 群体监测与应急准备

- 产后6小时内巡查仔猪:观察吮乳状态,对呆立、震颤、卧地不起的仔猪及时补糖;

- 备用补糖物资:产房常备50%葡萄糖溶液、注射器及代乳粉,确保突发情况可立即干预。

五、关键提醒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发病急(多在出生后2-5天),若未及时补糖,可在12-24小时内死亡。治疗的核心是“早发现、快补糖、保温度”,同时排查母猪泌乳问题,从源头减少发病。对反复发生低血糖的猪场,需检测饲料营养水平及产房温控系统,避免管理漏洞。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