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猪和野猪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疫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发现以来,非洲猪瘟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中国,对中国养猪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全球仍未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因此,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深入研究非洲猪瘟的病毒特性、传播机制、诊断方法、防控措施等,对于保障全球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洲猪瘟病毒特性

2.1 形态结构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大型双链DNA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具有复杂的多层结构。病毒粒子由内向外依次为含有基因组的类核、厚蛋白组成的核心壳、内层脂质包膜、衣壳和外部包膜 。成熟的病毒粒子通过从细胞膜出芽获得外部脂质包膜。其基因组长度在170 - 194kb之间,包含150 - 170个开放阅读框(ORFs),可编码150 - 200种蛋白质 。

2.2 基因组特征

ASFV基因组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不同毒株的基因组长度和基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导致了病毒在致病性、传播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例如,一些基因与病毒的免疫逃逸、毒力调节等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能会影响病毒的致病性,为研发减毒活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 。

2.3 病毒的存活与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存活能力,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活时间有所不同。在血液、粪便、组织等样本中,病毒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感染活性。例如,在25℃的血液中,病毒可存活30天;在生理盐水中,可存活约60天 。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感染猪与健康猪的接触)、间接接触传播(通过被污染的饲料、水源、设备、车辆、人员等传播)以及媒介传播(如软蜱等)。软蜱是ASFV的天然宿主和传播媒介,在非洲猪瘟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三、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

3.1 全球流行现状

非洲猪瘟于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被报道,随后逐渐在非洲大陆传播。1957年,病毒传播至西欧和拉美国家,虽多数疫情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东欧,并在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持续扩散。2014年,疫情蔓延至欧盟国家。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频繁出现,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019年,疫情传播到了老挝、柬埔寨、越南和朝鲜等国,缅甸和菲律宾也发现了疫情 。2024年,欧盟受非洲猪瘟影响的成员国数量从14个减少到13个,瑞典恢复无疫状态,但罗马尼亚通报了欧盟333起疫情中的66% 。

3.2 中国流行情况

2018年8月3日,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地点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此后,疫情在全国多个省份迅速扩散。在2018 - 2019年期间,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的态势,对中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加强,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零星疫情出现。2020 - 2023年期间,疫情发生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生猪生产的恢复和仔猪种猪调运的频繁,疫情风险依然存在 。

3.3 传播途径分析

1. 直接接触传播:感染猪与健康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病毒可以通过猪的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健康猪体内,引发感染。例如,在养殖场中,若存在感染猪,其与同栏或相邻栏的健康猪接触后,很容易导致病毒传播 。

2. 间接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设备、车辆、人员等都可能成为间接传播的媒介。饲料和水源被污染后,猪在采食和饮水过程中会摄入病毒,从而感染发病。运输车辆如果在运输感染猪后未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再次运输健康。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