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是资本优势,与规模化猪企相比,散养户养殖规模小,智能化程度低,没有完善的资金供应链,也没有集团猪企多样的融资渠道与方式,相对的抗风险能力也更弱;因此面临今年上半年以来的长足亏损,退出市场的主力就是散养户,在自身体量、技术支持、人才补给等方面两者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两者却面对着相同的亏损压力,因此规模化猪企雄厚的资本实力成为散养户在市场竞争中黯然离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政策优势,我国的养猪业相关补贴,主要涉及贷款贴息补贴、良种补贴等等,但如果仔细研究这些文件就会发现,这些补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达到一定规模门槛。
其次,不少散养户也受到疫病、饲料等市场变化影响不得不选择主动退出。
疫病一直都是困扰无数养猪人的一大难题,尤其进入非瘟时代之后,疫病更加复杂,集团猪企在疫病防控上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构建了比较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反观部分家庭猪场,缺乏全面的消毒防护措施与防疫技术指导,一旦疫病泛滥很容易全场倾覆、血本无归。
显然,我国的规模化进程空前加速,然而市场的波动却比之前更大了,这里面原因众多,但目前来看,主要是因为和散户养猪时代不同的是,养猪巨头一旦对周期判断失误,产能的大幅扩张或者大幅收缩,对市场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导致猪肉价格的变动比以往更加剧烈。
专家说到“但是散户不可能都退出,更不可能在短期内退出。”规模化占据主导地位在目前来看暂时是不可改变了,而在这样当前情况下,散养户该如何继续生存下去呢?走小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首先是发挥家庭猪场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灵活调整自己的养殖模式,投入也可大可小,养殖可多可少,既可自繁自养,也可专业育肥,还可以和公司合作。因此,在遭遇外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家庭猪场适应能力也会更强。
其次可以从消费入手,随着居民消费情况的改善,已经从吃不起猪肉转变为想吃什么样的猪肉,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找小时候猪肉的味道,在猪价越来越低的同时,也有更多的人觉得猪肉没有以前好吃了。
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生猪市场的不断变化,无论是从猪种、饲喂方式、养殖环境、出栏时间来讲,现代的猪肉和之前的猪肉确实不一样了,现在市面上的主流猪肉肌内脂肪为1%~2%,不仅未达到2.5%的及格线,距离三四十年前4%的肌内脂肪水平,更不在一个段位;而肌内脂肪,恰恰就决定了猪肉的口感和风味。
因此家庭猪场可以从猪种的挑选与养殖场地的选择等层面入手,选择本土猪种,就地利用荒山、树林、旱地等养殖场地,通过打造地方品牌猪肉,提升猪肉的品牌价值与风味口感,打造小而精的品牌猪肉,形成与集团场规模养殖不同的差异化猪肉,以此巩固市场地位。
加强对地方猪种的开发和利用。总体目标是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特色品种,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
还有家庭猪场转变养殖模式,与集团场合作,借助企业的资金实力抵御周期波动,有助于合理控制养殖成本,如温氏所采用的模式为“公司+农户”的分段式饲养模式。由温氏集团负责种猪繁育,为合作农户提供猪仔,农户在自建的猪场里进行育肥养殖,温氏集团提供养殖技术、标准化指导、饲料和兽药供应等,育肥猪养成后由温氏进行统一回收。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企业养殖规模能够快速扩大,散养户养殖风险分散。
来源:猪场动力网 编辑:刘新远 审核:谭新磊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