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蛭病,又称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引发的寄生虫病,对羊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病原特征、流行规律、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展开论述。
一、病原特征
肝片吸虫成虫呈扁平叶状,棕红色,体长20-75毫米,宽10-13毫米,前端呈圆锥状突起。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毛蚴,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最终形成囊蚴。羊吞食含囊蚴的水草后,幼虫在小肠脱囊,穿过肠壁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完成生活史。
二、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低洼、潮湿的沼泽地带,尤其是多雨季节。北方以8-9月为高峰,南方则延迟至9-11月。所有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可感染,羔羊和绵羊病死率较高。中间宿主椎实螺的存在是传播的关键,放牧时接触污染水草是主要感染途径。成虫在宿主体内可存活11-12年,持续排虫卵导致环境污染。
三、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因幼虫大量移行引发。病羊体温升至40-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腹泻,肝区疼痛,3-5天内死亡。
慢性型:成虫寄生导致胆管阻塞和肝脏损伤。病羊消瘦、贫血、黄疸、水肿(眼睑、下颌、胸腹下),被毛粗乱,便秘与腹泻交替,病程1-2个月,严重者衰竭死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