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鸭新型呼肠孤病毒是引起雏鸭出现以脾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死亡率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环境耐受力较强,广泛流行于鸭群中,是近年来引发肉鸭养殖失败的主要传染病。
一、流行特征
1、该病毒流行范围广,且大多数野禽代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养殖环境差、低温高湿、天气骤变等应激环境时发病率更高。
2、该病可垂直传染也可水平传染,发病日龄越小发病越急,死亡率越高,发病3-5天后进入死亡高峰,死亡高峰往往持续一周左右,死亡率10-30%。
3、当发生霉菌及毒素侵入,破坏外周免疫系统或有其他免疫抑制因素时发病率显著提升。
4、该病会引发严重免疫抑制,易继发浆膜炎、大肠杆菌、流感、支原体等疾病。
二、外观症状
1、雏鸭多呈急性发病,死鸭瘫软,嘴壳青紫。
2、慢性发病时,病鸭消瘦,排白绿粪便,运动困难,匍匐爬行,软脚翻个瘫痪。多有湿眼圈或干眼圈。
3、成鸭偶有跗关节及脚掌肿胀,跛行,肌腱周围与关节腔有炎性渗出。
三、解剖症状
1、脾脏肿大变形,多呈三角形或长条形,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与出血灶。重症脾脏有渗出粘连,质地变硬。
2、肝脏肿胀,多呈黄白色,质地变脆易碎,有大小不一的坏死斑间或有出血斑。
3、肺脏、肾脏水肿出血,心包膜出血,胰腺水肿,胸腺法氏囊肿胀。
四、预防方案
1、种鸭严格免疫呼肠孤疫苗。选择优质鸭苗,避免低温高湿育雏。
2、做好养殖环境管理,避免应激消耗。
3、切断垂直传染,解除免疫抑制,降解早期毒素,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版权说明】来源:今日畜牧技术、阳光畜牧网。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