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的病因分析与治疗措施
(一)仔猪黄痢的病因分析
仔猪黄痢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常发生于出生后1 - 3日龄的仔猪 。从病原角度来看,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如肠毒素、内毒素等,这些毒素会破坏仔猪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肠毒素能促使小肠上皮细胞分泌大量液体,打破肠道内的液体平衡,引发腹泻;内毒素则会对仔猪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降低其抵抗力。
环境因素在仔猪黄痢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猪舍卫生条件差,粪便、污水等不能及时清理,大量的大肠杆菌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繁殖,仔猪出生后很容易接触到大量病原菌。此外,温度和湿度对仔猪黄痢的发生也有影响。新生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当猪舍温度过低时,仔猪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的侵袭;而湿度较大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母猪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母猪本身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分娩过程中,仔猪通过接触母猪的产道、乳头等部位,就可能感染病菌。同时,母猪的乳汁质量也会影响仔猪的抵抗力,若母猪营养不良或患有乳房炎等疾病,乳汁的营养成分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会发生变化,导致仔猪不能从乳汁中获得足够的营养和免疫保护。
(二)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表现
感染仔猪黄痢的仔猪发病急,往往在出生后12小时到1天内突然出现症状。最明显的症状是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粪便有浓烈的腥臭味。由于频繁腹泻,仔猪迅速出现脱水症状,表现为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变差,用手捏起仔猪皮肤后不能快速恢复原状。
患病仔猪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原本活泼好动、争抢母乳的仔猪,患病后变得嗜睡,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不愿站立和活动,常常挤在一起或躺卧在垫料上。随着病情的发展,仔猪的体温可能会出现变化,初期体温可能略有升高,但随着病情加重,脱水严重,体温会逐渐下降。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仔猪会因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三)仔猪黄痢的治疗措施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选择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可先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再针对性用药。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对于病情较轻的仔猪,可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将药物溶解在温开水中,用注射器缓慢灌服,每天2 - 3次,连续使用3 - 5天。对于病情严重、脱水明显的仔猪,则需要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液治疗,同时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加强饲养管理也是治疗仔猪黄痢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保证猪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每周消毒2 - 3次。其次,要注意调节猪舍的温度和湿度,初生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30 - 32℃,湿度保持在65% - 75% 。同时,要保证仔猪能够吃到充足的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可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对于患病仔猪,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此外,预防工作同样关键。可对妊娠母猪在产前4 - 6周进行免疫接种,使母猪产生抗体,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同时,加强对新生仔猪的护理,在仔猪出生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其口腔、脐带等部位进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感染机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