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猪饲养管理

在现代畜牧业中,育肥猪的养殖不仅是满足市场对猪肉需求的关键,更是养殖户实现经济效益的核心环节。从仔猪到出栏的育肥过程,涉及品种选择、饲养技术、疫病防控等多个维度,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决定着养殖的成败。

一、品种选择:奠定育肥基础

品种是育肥猪养殖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肉质品质。当前,市场上主流的育肥猪品种包括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组合,如杜长大三元杂交猪。这些品种具有生长快、瘦肉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备受养殖户青睐。

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为例,其集合了杜洛克猪的高瘦肉率、长白猪和大白猪的良好繁殖性能与生长速度,在相同饲养条件下,比单一品种猪的生长速度快15%-20%,饲料转化率提高10%-15% ,能显著提升养殖效益。在选择品种时,养殖户需结合当地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挑选最适宜的品种。

二、饲养管理:精细把控每个阶段

(一)育肥前期(20 - 60kg)

这一阶段是育肥猪骨骼和肌肉快速生长的时期,对营养需求较高。在饲料选择上,应提供富含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全价配合饲料,确保仔猪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例如,蛋白质含量应保持在18%-20%,钙、磷比例维持在1.5:1左右,以满足骨骼发育需求。

饲养方式上,可采用自由采食,让仔猪充分摄取营养,促进生长。同时,要注意合理分群,按照体重、性别、强弱等因素进行分组,每栏饲养10 - 20头为宜,避免因争抢食物和空间而影响生长。

(二)育肥后期(60kg - 出栏)

随着猪体重的增加,生长重点逐渐从骨骼肌肉生长转向脂肪沉积。此时,应适当调整饲料配方,降低蛋白质含量至15%-16%,提高能量水平,以促进脂肪沉积,改善肉质口感。但要注意控制能量摄入,防止脂肪过度沉积,影响猪肉品质和市场售价。

在饲养方式上,可采用限量饲喂,每天定时定量投喂3 - 4次,每餐喂至七八成饱即可。这样既能保证猪的生长需求,又能避免饲料浪费和过度肥胖。同时,要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饮水量一般为采食量的2.5 - 3倍,以促进新陈代谢和饲料消化。

三、疫病防控:保障育肥猪健康

疫病是育肥猪养殖的最大威胁之一,一旦爆发,可能导致猪只死亡、生长迟缓,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疫病防控必须贯穿养殖全过程。

首先,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关键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例如,仔猪出生后20日龄左右接种猪瘟疫苗,55 - 60日龄加强免疫;30 - 40日龄接种口蹄疫疫苗,每隔3 - 4个月加强一次。

其次,加强猪舍卫生管理。定期清扫猪舍,清除粪便和杂物,每周至少消毒1 - 2次,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杀灭病原体。同时,保持猪舍通风良好,控制温湿度在适宜范围内,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冬季加强防寒保暖,为育肥猪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

此外,还要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入猪场,防止疫病传入。一旦发现病猪,要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疫病传播扩散。

四、日常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除了上述关键环节,日常管理中的一些细节同样不容忽视。比如,定期对育肥猪进行称重和体况评估,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养方案;注意观察猪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合理安排驱虫工作,一般在育肥前期和中期各进行一次驱虫,可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提高饲料利用率。

育肥猪养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养殖户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从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到日常细节把控,每个环节都精心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育肥猪的快速生长、高效育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