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高度传播性的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一种RNA病毒,由于IBV的RNA聚合酶缺乏校对功能以及其基因组不连续转录机制非常容易造成IBV基因组发生突变和重组。GVI型IBV是一个较新的IBV变异型,目前此型内仅有一个谱系GVI-1,本文对其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期望能对养殖防控有所帮助。
一、 GVI型IBV的发现
GVI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中国最早于2007年分离自广西发生呼吸道病的鸡群,第一株病毒为TC07-2,由于与之前分离报道的病毒差异比较大,当时被称为中国新型IBV。 溯源研究发现,GVI-1可能起源于2003年分离的哥伦比亚毒株CO8089L和XO8091L,但传入我国的具体途径尚不清楚,并且推测其与我国本土的流行型存在重组。
二、 GVI型IBV的流行情况
据流行报道,GVI型IBV目前至少在哥伦比亚、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5个国家中流行。 基于IBV S1序列的研究发现,45个GVI-1 IBV毒株(又称TC07-2型IBV)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2%以上,与分离国家和地区无明显关系,但与其他基因型和分支相似性低于75%,说明该型毒株起源于同一祖先,并与所有其他分支的进化距离较远。 从GVI-1 IBV的分离时间和不同国家GVI-1病毒的遗传特点分析,亚洲国家GVI-1毒株分别由哥伦比亚传入,并与其国内病毒发生重组,形成各种独特型的GVI-1毒株。该谱系也代表一个“新”的血清型。 2022年,华南农业大学谢青梅研究团队报道GVI型IBV的流行比例为5.62%,QX型和TW-1型IBV仍然是主要流行型。 目前,GVI型IBV在我国13个省份有分离报道,并且主要分布于南方,流行方式以散发性为主,但似乎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和风险。
三、 GVI型IBV的致病性
早期的致病性研究显示GVI型IBV毒株感染后,一般无临床症状或只有较弱的呼吸道症状,但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随着宿主适应性增加,其毒力似乎在慢慢增强。 侯博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分离的GVI型IBV毒株感染1日龄和15日龄SPF鸡只后5天,会导致明显的气囊炎,并且持续期较长,并且1日龄攻毒组个别攻毒鸡只还伴有轻微的肾脏病变。 中山大学曹永长教授团队的攻毒研究表明,GVI型IBV攻毒后会导致明显的的呼吸道症状,气管纤毛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其对气管和肾脏均可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 扬州大学吴艳涛教授、张小荣教授团队研究结果表明,GVI型IBV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雏鸡感染会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肾脏病变,并且严重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可直接导致卵巢炎症和输卵管发育迟缓及水性囊肿的发生,影响产蛋量性能;并且产蛋期攻毒结果表明,其对产蛋母鸡的输卵管具有强烈嗜性,可造成输卵管严重损伤,引起蛋品质降低。
结 论 综上所述,GVI型IBV虽然没有流行发展为当前优势流行型,但其仍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特别是其可能存在的致病性增强趋势以及发生的一系列重组事件,值得我们进行积极关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