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业的发展进程中,家庭农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前,猪业生产要素快速重组与调整,从业者结构变化显著,传统养殖户市场份额被规模化、专业化养殖企业不断 “蚕食”。在此背景下,“平台×放养团队×家庭农场” 运营模式的兴起,能否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新出路?

“平台×‌放养团队×‌家庭农场”运营模式激活闲置产能

“欧洲模式是我国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即构建产业联合体×公司为主的普祖代GGP和祖代GP×家庭农场300~500头母猪PS×几百亩以上土地的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发挥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又能调动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4月29日上午举办的第十一届(2025)猪业山河论坛上,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谈道,自2024年至今,我国生猪产业产能已恢复至非洲猪瘟之前的水平。行业产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存量规模争夺阶段。目前,我国存栏母猪达到4200万头,估计至少过剩1000万头,资产损失高达3000亿以上。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8%,比上年增加约3个百分点,而到今年年末生猪养殖规模化会达到70%。从出栏量来看,2015年至2023年,行业前三大上市猪企出栏量从1856万头增长至1.08亿,前十大上市猪企出栏量从2091万头增长至1.44亿头。这一系列数据表明,规模化养殖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从多个维度鼓励和引导企业联农带农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壮大。2024年8月27日,农业农村部在答复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侯水生委员提出的《关于强化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提案》时表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养殖场户的资金规模、技术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异,这决定了我国生猪养殖很难采用单一模式,必须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养殖场户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山东、河南等地创新构建起“平台×放养团队×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饲料企业与经销商纷纷转型参与其中,成功激活了闲置产能。

PAF模式构建起全新生猪产业链

新时期,在高生物安全要求下,集团化模式和传统 “公司 + 农户” 模式的运营风险与成本急剧攀升,大量中小家庭猪场深感无力。面对这样的窘境,山东养猪人积极探索,创新出合作放养PAF 模式,即是“产业链平台(Platform)×阿米巴服务团队(Amoeba)×家庭农场(Farm)”的一种运营模式。

该模式脱胎于“公司+农户”,公司与农户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也不是公司单方面向农户输入猪苗等要素,而是深度合作,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建立产业链平台,面向全行业整合优势资源,为养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阿米巴服务团队则为家庭农场提供精准服务,包括技术指导、疫病防控等;家庭农场则专注养殖,发挥自身的养殖优势。三方紧密协作,实现了“深度捆绑”,构建起全新的生猪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从中国未来养猪业规模结构来看,散户养猪(母猪存栏50头以下或年生猪出栏1000头以下)占比10%,家庭农场养猪(母猪存栏50-500头以下或年生猪出栏1000-10000头)占比15%,规模化养猪(母猪存栏5000-50000头以下或年生猪出栏1万-100万头)占比25%,集团化养猪(母猪存栏50000头以下或年生猪出栏100万头以上)占比50%。《报告》称,2024年10月,全国规模养殖生猪平均“每头净利润”为434元,较同期的全国散养生猪平均“每头净利润”(334元)高出100元。

来源:新牧网       编辑:刘新远 审核:孙志明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