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禽体感温度的理解 体感温度是指家畜家禽在饲养环境中感受到的温度,受温度、湿度、气流风速、饲养密度等因素影响。不同物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对相同环境的体感温度不同: 湿热效应:高温高湿时,动物呼吸蒸发散热受阻,产生闷热感,易导致热应激。 风冷效应:低温且风速过大时,动物对流散热增加,导致失热过多,易引发冷应激。 规律总结: 1)温度适宜时,湿度越高,体感温度越高。 2)风速越大,体感温度越低。 3)动物日龄越小,耐高温高湿能力越强,但对风速更敏感,风冷效应更明显。 4)动物日龄越大,耐高温高湿能力越弱,但对风速敏感度降低,风冷效应减弱。

二、体感温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欧美研究主要聚焦于: 监测热应激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避免过度通风导致风冷效应引发冷应激。 1. 温度湿度指数(THI) 早期研究(1965年)以THI为主,用于评估热应激。 数学表达式: ET = THI(体感温度=温度湿度指数) THI = Tair + a * (RH - b) * Tair(Tair为环境温度,RH为湿度,a、b为常数) 欧洲发布的指导数据见图1。  图1 家禽温度湿度热应激指数区间 美式的指导数据见图2。  2. 风冷效应(WCE) 现代化养殖中,风速显著影响体感温度。 示例(图3):5日龄动物在100%换气量下,风速可降低体感温度4℃,需调整目标温度补偿。  图3 风冷效应调整目标温度(图片源自德国Big Dutchman)

3. 完整表达式 结合温度湿度指数与风冷效应,体感温度完整的数学表达式为: ET = THVI; (体感温度= 温度湿度风速指数;) THVI = THI * vn; (n为实验数据回归幂值;2002年中国与美国华人教授发表); ET = THI - WCE; (体感温度= 温度湿度指数 – 风冷效应值;) WCE = c * (d - Tair) * (ve– 0.2e); (c为动物种群、日龄大小、饲养密度相关的常数取值、d为体内深层温度、v为舍内流经动物体表的气流风速,e为风速影响体感温度力度的常数取值;2017年欧洲华人科学家联合发表) 因n、c、d、e等参数受动物种类、日龄影响,实际应用仍有挑战。以网络数据表1为例,这些数据代表的趋势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在实际的应用层面还要注意要修正。

一、体感温度在养殖中的意义 诊断热应激状态:为降温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精准解决问题:避免在缓解热应激时引发冷应激。 减少风冷效应:优化通风,提高动物福利。 降低饲料成本:低温时,动物采食量增加(可达正常3倍),每降低1℃,育肥猪饲料消耗增加约1%。精准控温可维持标准采食量,减少浪费。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