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裂蹄病是一种常见的蹄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蹄裂、局部疼痛和卧地少动,发病率在4%至5%之间。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初冬季节,特别是在10月至12月和次年1月最为严重。猪裂蹄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蹄裂、局部疼痛和起卧不便,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肉风湿或局部脓肿。


一、病因分析

季节因素:

秋冬天气由暖转凉,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猪蹄壳薄嫩,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本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0~12月和次年1月,以12月最为严重。

圈舍因素:

一些用方砖与水泥铺设的现代化猪舍,由于地表面坚硬而粗糙,在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下,猪只长期在上面行走,往往会加快本病的发生。

品种因素:猪蹄裂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此病。

营养因素:

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易造成蹄底裂。

缺硒时可引起足变形、脱毛、关节炎等。

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蹄异常变形,而且缺锰时多是横裂。

缺锌则呈蹄裂或侧裂。

缺维生素D,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

生物素缺乏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蹄壳龟裂,蹄横裂,脚垫裂缝并出血,有时有后脚痉挛、脱毛和发炎等症状。

疾病因素:

猪患口蹄疫后,伴发口蹄溃烂、蹄部水泡、蹄裂、肢体肿胀等症状。
二、发病症状

猪裂蹄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蹄匣缩小、蹄壁角质层裂、局部疼痛、走路困难、蹄部红肿、出现流脓现象、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整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等。发病猪只多为待配或初配的后备公、母猪,用水泥、方砖铺设地面的现代猪舍饲养的猪只发病率也较高。
三、预防措施

防止裂蹄继续发展,保持蹄的湿度,避免在硬地上运动。

改善圈舍结构,水泥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倾斜度(但必须小于3度),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

接受阳光照射,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

在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复合多维、硫酸锌等。
四、治疗方案

对于干裂的蹄壳,每天涂抹1~2次鱼肝油,滋润蹄壳,促进愈合。同时,发病猪只每日喂0.5千克胡萝卜,配合饲料中加1%的脂肪,对尽快治愈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防治继发感染,在运动场进出口处设置脚浴池,池内放入0.1%~0.2%甲醛溶液,对发病猪进行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已发生裂蹄的猪经消毒后,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

因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肢蹄发炎肿胀,可用青霉素、发福定、鱼石脂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猪裂蹄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猪蹄部疾病,养猪户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发病率,提高猪只的健康水平。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