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发生在猪身上的一种疾病。患病仔猪出生后第2天开始突然发病,表现高热、沉郁、昏睡、呕吐、拉稀、尖叫、共济失调、转圈,倒地后四肢盲目的划动;部分病猪有咳嗽、流鼻液、打喷嚏等表现,个别病猪表现有中枢神经紊乱症状,如强直、阵发性痉挛、后肢运动失调等,死亡率常低于育肥猪。育肥猪感染较少出现神经症状,呈一过性的类似于感冒样的症状,并伴有脑脊髓炎。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对猪的危害大,可致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初生仔猪多为急性致死性经过,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死亡率几乎100%;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状态。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随猪年龄和毒株毒力不同而有变化,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潜伏期一般3~6天,个别可达10天,妊娠母猪感染PRV后引起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且以产死胎为主。流产常发生于感染后的10天左右,流产胎猪的体形大小较一致。感染母猪有时还具有屡配不孕、返情率增高的表现。新生仔猪感染后可出现大批死亡,特别是1周龄内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几乎可达100%。仔猪往往在生后第2天开始突然发病,表现高热、沉郁、昏睡、呕吐、拉稀、尖叫、共济失调、转圈,倒地后四肢盲目的划动,3~5天达死亡高峰。病程短、死亡较快。2~4周龄仔猪发病时,有上述类似的神经症状,但病程稍缓。4周龄到3月龄小猪出现严重感染时,特征症状为咳嗽、流鼻液、打喷嚏等,个别病猪表现有中枢神经紊乱症状,如强直、阵发性痉挛、后肢运动失调等,死亡率常低于育肥猪。育肥猪感染较少出现神经症状,呈一过性的类似于感冒样的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交配、精液、胎盘传播。病毒可直接接触传播,更容易间接传播,如吸人带病毒粒子的气溶胶及饮用污染的水,或通过其他媒介物如靴子、衣服、饲料、运输工具等传播。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季节,这是因为低温有利于病毒存活。
防止输入:引进动物时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将野毒引入健康动物群是猪伪狂犬病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措施。严格灭鼠,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禁止牛、羊和猪混养,控制人员来往,搞好消毒及血清学检测对该病的防治都有积极的作用。
PR净化:在根除猪伪狂犬病的过程中,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是基因缺失苗的研制成功和与之相应的鉴别诊断ELISA的应用。市场已经投放基因缺失苗,同时伴随的鉴别检测技术也已经建立。利用鉴别检测技术检测出阳性种猪即淘汰,经过多轮的检测一淘汰,即可达到PR净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