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猪瘟很. 难区分,从超急性到隐性,以高热、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呼吸系统与神经系统 功能改变、肺水肿和淋巴组织的广泛坏死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 达 100%。 本病于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发现,已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等数十个国家流行,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OIE将其列人必须通报的疫病之一,在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该病于2018年8月传于我国。
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除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非洲猪 瘟病毒。病猪体液、各组织器官、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均含多量病毒,带毒猪、 猪肉及猪肉制品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工 (器)具、 圈舍、相•水、牧场及污染空气等均能成为传染源,经口和上呼吸道途径传播。其 中猪群中引进外观健康的感染猪(潜伏期病猪)及猪的下脚料是非洲猪瘟暴发的 最常见的原因。非洲猪瘟病毒是唯一的虫媒DNA病毒,猪虱、隐喙婢和純缘蜱 等软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猪群一旦感染病毒,发病率高,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3〜5 天,可长达19天。随病毒毒力、感染剂量和感染 途径不同,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可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隐性感染。 最急性型多发生在非洲地区,往往无明显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体温 升 高 (达 40〜42°C) , 维持高热48小时后体温下降,同时出现临床症状,表现 为精神沉郁,食欲消失,挤成一团,共济失调,呼吸困难,部 分 (3 0 % ) 咳嗽, 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和出血,偶尔出现呕吐与腹泻。临 床症状出现后7〜10天内发生死亡,死亡率极高,可达9 5 % 〜100%。 亚急性或慢性非洲猪瘟多发生在非洲以外的地区,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呼 吸改变,时有咳嗽,关节肿大,跛行,皮肤溃疡,消瘦,病死率低。
临床上急性型非洲猪瘟与猪的其他出血性传染病,尤其是猪瘟很难区分,都 表现为高度接触传染性,各种年龄猪发病,死亡率极高,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确 诊应进行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 非洲猪瘟病毒抗原检测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电子 显微镜检査和血吸附试验等,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检查脾、淋巴结等组织的 压片和冰冻切片中的病毒抗原。在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 DNA原位杂交技术和PCR等,可用于非洲猪瘟的快速诊断。 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7 天即可检出特异性的IgG抗体,抗体可在体内持续 几年,因此,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建立的检测非洲 猪瘟抗体的方法,包括ELISA、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斑点试验等。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非洲猪癍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消化道和内脏器官的广泛出血 和淋巴组织破坏,主要损害脾、淋巴结、心和肾等脏器。脾色泽变深,脆性肿大 及出血梗死。严重心包积水,有胸水和腹水。淋巴结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肾 脏皮质和肾盂的切面有小点出血。亚急性或慢性型病变轻微,可见心包炎、胸膜 炎、肺炎、关节炎和皮肤溃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