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养猪业大变革 近期,江西、四川两个生猪养殖大省相继公布2024年生猪生产情况。数据显示,江西省2024年出栏生猪3035.6万头,同比下降3.4%;四川省出栏生猪6149.6万头,同比下降7.7%。这清晰表明,两大省份在2024年均面临生猪产能缩减局面,且与全国大趋势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与生猪出栏量大幅缩减不同,这两大省份的猪肉产量减少幅度相对有限。以江西省为例,2024年猪牛羊禽肉产量合计363.6万吨,同比仅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为252.9万吨,同比下降1.7%。显然,无论是肉类供应总量还是猪肉供应量,2024年的降幅均较小。由此引发思考,2024年的肉类消费是否有所增长? 再看四川省,其2024年猪肉产量为479.4万吨,同比下降2.1%。尽管减产幅度比江西稍大,但相较于其7.7%的生猪出栏量减少幅度,猪肉减产量并不显著。这凸显出当下生猪产业的一个重要特性,即供肉能力已显著提升,“缺猪不缺肉”的现象将愈发频繁。 对于养殖户而言,这种变化有利有弊。利在于,当发觉猪价快速上行时,可通过“快速育肥、增重”的方式提升利润;弊在于,全行业增产保供能力强劲,猪价高峰将更容易被“削平”,甚至可能加快进入猪价下行期。从全国生产情况来看,2024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为9663万吨,比上年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5706万吨,同比下降1.5%。可见,猪肉供应能力确实有了显著提升。 对于猪价而言,除受供需关系这一基本因素影响外,预期和情绪引导带来的变数也不容小觑。这也是导致2024年猪肉供应减少不多,但猪价却显著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简而言之,猪价的走势,有时不仅取决于实际的供应情况,还在于市场参与者对其的预期。当市场参与者都预期猪价会大幅上涨时,这种主观预期与客观供需相结合,就可能带来“超牛行情”。那么,这种复杂局面将对2025年的养猪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猪价背后的复杂因素 猪价走势向来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其中供需关系无疑是最为基础且关键的因素。然而,从2024年的猪价走势中,我们清晰看到,预期和情绪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在2024年,生猪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诸多变化。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调整,使得市场对后续生猪供应产生担忧。这种担忧情绪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蔓延,形成强烈的看涨预期。养殖户基于对未来供应减少的判断,纷纷采取压栏惜售策略,期待在未来猪价更高时再行出栏。同时,二次育肥的参与者也在这种预期驱动下,积极入场,大量收购生猪进行二次育肥,进一步减少了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 这种由预期和情绪引导的市场行为,对猪价产生显著推动作用。在2024年部分时段,尽管实际的供需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猪价却因市场参与者的乐观预期而一路攀升。例如,在年中某段时间,生猪的实际供应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但由于市场参与者都预期未来猪价会上涨,导致市场上的生猪交易价格不断走高。 然而,市场变化往往复杂且难以预测。进入下半年,随着前期补栏的生猪逐渐达到出栏体重,市场供应量开始增加。此时,市场情绪发生反转,看跌情绪逐渐占据上风。养殖户担心猪价会进一步下跌,纷纷加快出栏速度,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短期内大幅增加,猪价也随之迅速下滑。 从2024年的猪价走势可以明显看出,主观因素对猪价的影响巨大。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情绪,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猪价的涨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短期的价格波动上,还对整个养猪业的生产决策和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带着2024年的这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将视角转向2025年,猪价又将在怎样的轨道上运行? 三、2025年猪价基本面剖析 (一)难以出现猪价高峰 养猪业产肉能力的提升,让养殖户能够更快速地锁定利润,但同时也会对猪价起到“削峰”作用。在2025年,预计难以出现令人欣喜的“猪价高峰”。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猪肉供应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过去半年来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这使得2025年的生猪供应更为充沛。母猪存栏量的增加意味着未来仔猪的出生量将相应上升,进而在几个月后转化为市场上更多的生猪供应。例如,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在2024年加大了母猪的存栏量,到了2025年,这些母猪所产的仔猪陆续进入育肥阶段,将为市场带来更多的生猪。 另一方面,业内对2025年的情绪预期普遍较弱。随着过去半年来母猪产能的持续增长,市场参与者对2025年的信心也更加不足。这种悲观情绪使得市场参与者很难相信“未来猪价将越来越高”,从而限制了猪价的上涨空间。养殖户基于对市场的预期,纷纷调整自己的养殖策略,不再盲目期待高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猪价的上涨。 (二)矛盾数据下的行情预测 在分析2025年猪价行情时,有一组看似“矛盾”的数据不容忽视。江西省2024年末生猪存栏1660.9万头,同比下降0.9%,能繁母猪158.0万头,同比下降3.2%;四川省2024年末生猪存栏3643.0万头,同比下降5.5%,能繁母猪存栏360.5万头,同比下降2.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两大省份的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均同比下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市场对2025年的预期却都不高,甚至有预测认为猪价可能会让大多数养殖户陷入亏损。 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最大原因,是2024年3月以来新生仔猪数持续增长。这一趋势在2024年的猪价走势中也得到印证,8月中旬往后,猪价迅速下滑。仔猪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未来几个月生猪供应量将持续上升,这对猪价形成较大的下行压力。有消息称2024年12月的新生仔猪量同比大增8.5%,并且从前几个月的新生仔猪数推算,2025年2-5月的肥猪上市量可能同比增长2.5%左右。这一系列数据都凸显出,2025年的猪价基本面确实不强。 四、仔猪价格上涨的冲击 仔猪价格在2025年的走势,给整个养猪业带来巨大冲击。据山东省26个畜禽生产定点监测县数据显示,1月第2周,山东省仔猪销售均价为32.49元/公斤,同比上涨56.88%,环比上涨3.21%。其中,7公斤体重仔猪销售均价达390元/头,环比上涨5%;15公斤体重仔猪销售均价约为490元/头,环比上涨10%。这一价格涨幅令人咋舌,且仔猪涨价的情况并非山东独有,而是同时发生在全国多省。在部分地区,仔猪甚至出现供不应求、需要抢购的火爆场面。 对于以外购仔猪进行育肥的养殖户来说,仔猪价格的大幅上涨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成本。原本就面临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他们,如今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成本增加而未来猪价走势又不明朗的情况下,养殖户的经营压力陡然增大。以一个中等规模的育肥场为例,若按照以往的采购量,在仔猪价格上涨后,仅仅仔猪采购这一项成本,每月可能就要多支出数万元。 更为关键的是,仔猪价格的飙升对母猪的淘汰意愿产生深远影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由于生出来的仔猪就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各大集团、养殖场纷纷大力生产仔猪,对于淘汰母猪的意愿几乎降至冰点。在他们看来,只要母猪能够持续产仔,就能获取利润,至于未来市场上生猪供应是否会过剩、猪价是否会下跌,似乎不在当下的考虑范围之内。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对整个养猪业的市场格局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如果大量母猪持续存栏并不断生产仔猪,未来生猪市场的供应量必然会大幅增加,这极有可能导致猪价进一步下跌,使整个行业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仔猪价格的逆势上涨,无疑给2025年的猪价走势增添更多不确定性。它不仅直接影响养殖户的成本和利润,还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间接影响未来生猪市场的供应格局。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养殖户和相关企业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谨慎做出决策。 五、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2025年的猪价正从“充满不确定”走向“逐渐确定”,诸多因素如基本产能、市场情绪、猪企动向等,都在逐步明晰其走向。面对这样的局势,养殖户需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积极调整经营策略。 养殖户应充分认识到当前产能充足的基本面。鉴于2024年末母猪产能和生猪存栏同比下降的情况,若能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养殖结构,或许能在市场中争取到更多的利润空间。例如,对于一些养殖效率低下、疫病防控能力差的小型养殖场,可以考虑适时退出市场,或者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养殖计划。仔猪价格的上涨是一个重要信号,养殖户不应盲目跟风扩大仔猪生产,而应综合考虑未来猪价的走势、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养殖成本等因素。在仔猪采购方面,要谨慎决策,避免因高价采购仔猪而增加成本风险。同时,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合理调整生猪的出栏时间,避免过度压栏或集中出栏,以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养猪业的发展方向正朝着更加高效、智能、环保的方向迈进。养殖户应积极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利用智能化养殖系统,可以实现对猪只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疫病的发生。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猪群的健康,也是稳定生产的关键。 尽管2025年的猪市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养殖户能够冷静应对,合理规划,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就有可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未来的猪市,将属于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优化经营模式的从业者。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