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PRRS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下是关于该病的详细介绍:
1. 病原体
PRRS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单链RNA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
基因型:分为两个主要类型:
欧洲型(Type 1):如LV株。
北美型(Type 2):如VR-2332株。
特点:病毒易变异,导致疫苗保护效果有限,且不同毒株致病性差异大。
2. 临床症状
繁殖障碍(母猪、公猪)
母猪:妊娠后期流产(尤其临产前1-2周)、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增多。
公猪:精液质量下降、性欲减退。
呼吸系统症状(保育猪、育肥猪)
发热(40-41℃)、呼吸困难、咳嗽、眼睑水肿、耳朵发绀(“蓝耳”名称来源)。
继发感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等,加重死亡率。
仔猪:高死亡率(可达80%以上),消瘦、腹泻、神经症状。
3.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病猪分泌物(唾液、尿液、精液)、胎盘垂直传播。
空气传播:短距离气溶胶传播(尤其在密集养殖场)。
间接传播:污染的车辆、器械、人员衣物、昆虫(如蚊蝇)等。
持续感染:康复猪可长期带毒,成为潜在传染源。
4. 诊断方法
临床初步诊断:结合流产、呼吸症状及耳部发绀特征。
实验室确诊:
PCR检测:快速检测病毒核酸(组织、血液、精液)。
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检测IgG/IgM抗体(区分感染与免疫)。
病毒分离:通过细胞培养(如Marc-145细胞)分离病毒。
5. 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
减毒活疫苗(MLV):针对性强,但存在毒力返强和重组风险,需谨慎使用。
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免疫效果较弱。
注意事项:不同毒株交叉保护有限,需根据流行毒株选择疫苗。
生物安全
引种隔离:新引进猪只隔离观察4周以上,检测阴性后合群。
全进全出:减少不同批次猪群交叉感染。
严格消毒:使用过硫酸氢钾、戊二醛等有效消毒剂。
人员管控: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设置洗澡更衣流程。
药物控制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重点控制继发细菌感染:
抗生素:如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针对呼吸道病原)。
支持治疗:补充电解质、维生素,缓解应激。
管理优化
减少密度,改善通风,降低氨气浓度。
定期监测猪群健康状况,及时淘汰持续感染种猪。
6. 流行现状与挑战
全球分布:自1987年首次报道后,已在所有养猪国家流行。
经济影响:母猪繁殖率下降10%-15%,仔猪死亡率激增,育肥期延长。
病毒变异:新毒株(如高致病性PRRSV、NADC30-like)不断出现,加剧防控难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