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千万条,驱虫第一条!
寄生虫包括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寄生虫病多呈慢性型,甚至呈轻微或缺少临床病状、只引起生产能力下降的隐性经过,少数为急性和亚急性型。随着我国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养猪模式已逐渐由分散式饲养向集约化饲养的方向发展,猪群数量和饲养密度不断增大,从而造成寄生虫感染机会增加,这更加体现了日常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集约化养猪情况下,猪群尽管实行封闭管理,减少了与中间宿主的接触,但由于饲养密度大,周转频繁以及引种等因素的影响,寄生虫本身也具有强大的生存感染和繁殖能力,尤其是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极强,常规消毒药对其效果很差,而猪只仅接触少量感染性虫卵或幼虫就可呈现持续感染状态,随后便将寄生虫散播到全场。
1、体内寄生虫
主要有蛔虫、绦虫、鞭虫、吸虫、有齿食道口线虫、兰氏类圆线虫、结节线虫、猪毛首线虫、猪胃圆线虫、肺丝虫、肾虫、猪囊虫、裂头蚴、球虫、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等。成虫与猪争夺营养成分;幼虫移行破坏猪的肠壁、肝脏和肺脏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造成猪日增重减少,抗病力下降等。
2、体外寄生虫
主要有螨、虱、蜱等,其中以螨虫对猪的危害最大。干扰猪的正常生活节律、降低饲料报酬和影响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猪的整齐度,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寄生虫的危害
(1)传播疾病,比如钝缘软蜱可以传播非洲猪瘟(ASF),螨虫可以传播附红细胞体等。
(2)寄生虫会夺取猪体内的营养成分,使动物长期处于贫血、消瘦和营养不良的状态,影响动物生长发育。
(3)寄生虫会诱发皮炎、肺炎、肠炎、痢疾、溃疡等疾病,对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引起组织出血、炎症,导致动物组织及机能的损害,严重者造成动物死亡;怀孕母猪胎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隐性流产、新生仔猪体重小和窝产仔数少等。
(4)猪寄生虫病可以使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育成猪生长速度下降8%~15%;对疾病的抵抗率下降15%~20%。
(5)据统计,每头猪因饲料利用率差和生长缓慢造成经济损失4美元,合人民币25元左右。
二、猪场常见寄生虫的防控措施
1、驱虫常见的误区
(1)认为当猪群排出虫体或由疥螨等引起皮肤病变时才进行驱虫,如果出现上述情况,那么此时猪群已经感染非常严重,母猪繁殖性能和肥猪生长速度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此类猪场主要是忽略了轻中度寄生虫感染的危害,因为此时基本看不到猪群有什么表现,只有发展到后期(重度寄生虫感染)才能见到明显症状,但整个过程会给猪场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2)给猪驱虫后不清理不消毒,那么猪排出的虫体虫卵可能会被猪食入,容易造成二次感染。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驱虫后及时清理粪便,消毒、堆积发酵或焚烧,畜舍地面、墙壁和饲糟等进行消毒。
(3)认为驱虫必须得见虫,猪肠道内的很多寄生虫虫体很小,即使排出体外,肉眼几乎看不见;有些优质的驱虫药会使死亡的寄生虫虫体分解,或被肠道消化、吸收,或排出体外。
2、驱虫药物的正确选择
由于猪场寄生虫病多是混合感染,故应选择广谱、高效、安全的驱虫药物。
用药原则:
(1)安全低毒:寄生虫病的控制,对种猪的驱虫很重要,故应注意药物的安全性,不能引起母猪流产、死胎等,对公猪不影响精液质量和精子活力。
(2)驱虫谱广:猪体内同时存在不同种类的幼虫及成虫,驱虫药应对主要危害的寄生虫虫卵、幼虫和成虫均有效。
(3)血药浓度高,药效维持时间长,
体内驱虫的同时,要同步做好环境管理,包括粪便处理、消灭寄生虫的传播及中间宿主,使猪舍水源等不被寄生卵、卵囊、幼虫等污染。这是因为虫卵或卵囊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以长时间的存活。而卫生条件好的猪场,寄生虫感染情况较轻。
具体措施有:
(1)做好粪便处理工作,粪便(尤其是驱虫后一周内)要及时清理,最好做无害化处理。
(2)搞好猪场四周环境卫生,运动场要经常用消毒药(如石灰乳)喷洒。
(3)防止饮水及饲料污染。
(4)灭鼠及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并禁止饲养犬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